“国民老公”差点成了“老赖”,2019年11月4日,王思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约为1.5亿元,随后四道限制消费令齐发,直到12月24日,王思聪以已履行5000万元将这70天财务危机按下暂停键。
期间各种债主、供应商、投资者起诉讨债,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一场新书发布会上,王石就公开调侃,“你现在拥有很多财富是有问题的,在网上非常有财富的这种二世祖,显得很活跃的,你看看这个结果”。
殊不知,“被执行1.5亿元”可能已经是“首富继承者”们,交出的最好成绩之一了。
原山西首富之子李兆会仅用10年就让海鑫集团从钢铁20强陷234亿元负债;原河北首富之子杨汉青把地产产品包装成理财项目,“空手套白狼”最终锒铛入狱……
“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不断上演。
事实上,如何家财稳固,富过三代,乃至千秋百代是一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难题。
而当这个难题放在中国,还表现得更为突出、复杂。
要知道,当下中国第一代民营普遍进入交接期,最大规模的财富传承大幕已然开启。
但问题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新富”市场,不仅没有传承观念与体系,中国多数“创一代”更多是凭借时代机遇和艰苦奋斗白手起家,本就没有财富传承的经验,有些甚至觉得自己“春秋正盛,谈什么江山传承”;更何况传承往往需要长期培养机制加持。
更进一步而言,简单直接的代际传承在新时代背景下已愈发难适用。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接班传承唯能者才能上。
简单粗暴的“子承父业”代际交接隐患重重;寻觅职业经理人又存在磨合成本和权力博弈风险。
民企商业模式如何勾兑资本与经营权,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选摘自《福卡分析(上海)》2020年第3期《“富不过三代”其意义在中国已超越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