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财税金融

首页    >    福卡洞见    >    财税金融

一边去杠杆,一边加杠杆,中国式“去金融”?

发布时间:2020-02-21    浏览次数:
0

导读:金融的本质是杠杆,去杠杆一定程度上就是去金融,未来或以稳金融为前提,在与金融化的勾兑中真正兑现金融为实体服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于2月15日发布的《2019年度宏观杠杆率报告》显示,2019年实体经济杠杆率245.4%,比上年上升6.1个百分点。




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55.8%,比上年上升3.7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38.3%,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151.3%,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金融部门杠杆率以资产方统计为54.8%,比上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在近年来去杠杆的大背景下,2019年杠杆率相比前两年仍在继续攀升,金融风险如影随形。




 01


中国金融领域风声鹤唳




近几年,中国金融领域风声鹤唳,面临的状况前所未有的严峻。


最早出问题的P2P,尽管在2015年和2018年已爆雷两次, 2019年仍没逃过一劫,大的P2P平台也轮番出事,在3月团贷网爆雷之前,有行业“鼻祖”之称的 P2P 行业头部平台红岭创投宣告清盘,留下184亿的“窟窿”待填;网贷一哥”陆金所宣布退出P2P。




专家估算,P2P在11年间累计借款7.2万亿元之巨,却因变相高利贷爆仓所致的受损民众至少超过200万人。


更严重的是,2019年P2P第三次爆仓已从个人蔓延到企业,奥马电器因P2P爆雷巨亏19亿元,银行也被P2P假装理财产品波及,招商银行一度陷入钱端APP 14亿元兑付风波。


如今,央行明确表示力争在2020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网贷领域存量风险化解,多地也在加速取缔不合规网贷平台工作,P2P真的要玩不下去了。


不单如此,信用违约也走向了常态化,刚性兑付被破除。


2018年企业债券违约大幅增长,全年共有125只企业债发生违约,涉及规模1209.6亿元。2019年企业债券违约进一步上升,全年共179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违约规模达1444.1亿元。


仅是信托就有上百个项目违约,到2019年一季度末信托风险项目1006个,涉及2830.59亿元,6月中国唯一上交所上市的信托公司——安信信托25个项目超过100亿元未能如期兑付。


更别提,相对“保险”的安邦保险被接管,安盛保险产品暴跌95%,光大、广发证券相继踩雷海外投资项目,2018年8000只私募产品清盘,2019年就连头部央企中信资本也深陷私募兑付危机,截至2019年11月21日,已有955家私募机构失联,其中418家注销登记。


就连银行都陷入危机。去年5月24日包商银行因严重信用风险成为首个被托管的银行。锦州银行则在4月1日因年报延迟停牌,6月央行以流行性支持锦州银行“脱困”,7月工行、信达、长城财务性投资入股,才安然度过爆仓危机。


由此,P2P、信用债、私募、券商、信托、保险、银行无一幸免,中国金融爆雷一度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虽不至于出现雷区集中爆炸,但挤泡沫的炸雷高潮降临。




 02


一边去杠杆,一边加杠杆




福卡之前就预判,2019年第四次金融危机在中国进入第二阶段,将以危机蔓延到金融牌照的垄断领域为标志。


早在2014年中诚信托30亿元未兑付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首次实质性违约,就拉开了信托和债券违约元年,刚性兑付的终结被认为是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大出清的前奏。


伴随2015年股灾、P2P跑路潮,201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抑制资产泡沫,开启金融去杠杆。不管是2017年整顿表外业务转表内还是2018年发布资管新规,去通道、去嵌套让2018年影子银行规模收缩了6%,刹住了过快高涨的杠杆率。


据穆迪测算,2019年前三季度,广义影子银行资产减少人民币2.1万亿元,到第三季度末时降至人民币59.2万亿元。2019年9月底此类资产占名义GDP的比例为62%,低于2018年年末的68%和2016年末87%的峰值。 


不过,对影子银行的清理却让地方融资平台和房企首当其冲,也让本就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雪上加霜。


史上最严金融监管反倒成了压垮金融的一根稻草,引得央行注入流动性救市,尤其是股市暴跌引发股票质押爆雷,一度让地方充当了接盘侠。更别说,面对经济下沉压力,加杠杆与转嫁风险掩盖了某些问题。


结果是,去杠杆“按下葫芦又浮起瓢”,2019年一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为248.8%,比2018年四季度上升5.1个百分点;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一季度大幅抬升4.8个百分点,二季度进一步上升1.1个百分点,且资金向基建、房地产等领域过度集中。




这种情况下,去金融杠杆反倒是以实体加杠杆为代价。


尽管在后三季度,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增幅都呈下降态势,但总体杠杆率仍然较高,2019年达到151.3%,而且居民部门杠杆率仍然是总体杠杆率攀升的主要驱动力,政府部门杠杆率相对于前些年而言也增幅明显。


不可否认,政策人为刺破泡沫、去杠杆,从稳定经济大局看有其必然性。


国家想在不破坏经济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悄无声息地把过去十多年金融自由化埋下的“雷”一个个拆掉,却未料以一边加杠杆、一边去杠杆的方式试图平稳“拆雷”过程,反倒酝酿了更大的“雷”。


2019年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超过150%,远高于金融部门的54.8%、居民部门的55.8%和政府部门的38.3%。


更严峻的是,中国的家庭贷款已占比GDP半壁江山,其中八成为房贷,借呗等无需抵押、无需审核让借钱太容易,引发透支消费盛行,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9.16亿元,可见金融风险已渗透到家庭个人。


再加上,当初从救股市到救企业,都将银行当作钱袋子,以为把风险转嫁给银行,只要控制了银行就能控制全局,但怎想,银行恰恰成了全社会风险的集散地,被去产能、经济下行拖累而倒下,也是在情理之中。


毕竟,金融的本质是杠杆,去杠杆一定程度上就是去金融。


伴随房产信托、私募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面大量广出现问题,从安邦被接管到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爆仓,已然标志着中国去杠杆进入了去金融的重灾时间,一旦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倒下第一块,就可能连带从地方到产业、从企业到个人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系统性风险。


 03


寻求金融化与去金融的双向均衡




说到底,金融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墙墙不倒,当初杠杆怎么加上去,今天就怎么还回去。


只不过,当下中国既要顶住外部冲击,又面临内部经济下沉的压力(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之下),去杠杆和防风险上已是两难。




中国在金融上本就还没发展到位,就来到了“去金融”时刻。


而金融危机的发生本就是经济挤泡沫,亦是对商品过度金融化再还原其实体属性(去金融化)的过程。


这就决定,中国将在金融化与去金融的双向发展中寻找均衡,既要大发展金融为实体服务,仅是金融调结构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就有极大空间;


又要避免陷入金融原罪,去掉过度金融化的泡沫来确保经济稳定发展。因此,稳金融仍将成未来重中之重。


这次为战疫情,央地稳金融齐发力,半月逾30条政策落地,稳定金融、防范风险之意尽在其中。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或做三手准备:第一手为“去金融”做好防护垫,缓冲其可能带来的危机,或体现在抓两端,一端是对个人的破产保护,一端是对金控集团的有效管理。


第二手,“去杠杆”的手段升级,不再偏向于以新还旧或是行政剥离,而是以债转股等市场化工具消化债务。


第三手在“治本”,处理僵尸企业、真正提高企业质量。


说到底,中国式“去金融”或以稳金融为前提,在与金融化的勾兑中真正兑现“金融为实体服务”。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