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的刺激政策是远远不够的!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在针对疫情的专题研判报告《2020开局“迷雾”》中如是说。
首先从经济损失来看。
尽管基于中国经济的弹性、韧性和底牌,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坚实,但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长幅度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格隆汇发布的数据显示,反映经济运行活跃度的一个指标,即六大发电集团日均煤耗(可粗略理解为发电量),截至2月11日,不到去年同期的60%。
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支柱性行业受到冲击严重。截至2月11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5.04万平米,仅为去年同期的大概10%;2020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69.9万台,同比大幅下滑21.5%,创自2005年乘联会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且预期2月同比下滑会进一步超过30%。
快递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疫情对经济活跃度冲击的程度。
根据国家邮政局2月27日发布的信息,受春节假期和疫情影响,2020年1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37.8亿件,同比下降16.4%;业务收入完成500.5亿元,同比下降16.1%。其中,同城业务量完成6.7亿件,同比下降27.1%;异地业务量完成30亿件,同比下降14.4%;不过,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国际/港澳台业务量完成1.1亿件,同比增长12.3%。
国家邮政局2月21日下发的正式启动邮政快递业第二阶段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显示,力争2月底前行业产能恢复到六成以上。2月17日,全国快件揽收量1.12亿件,达到正常业务量的6成。
目前来看,疫情对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达53%的服务业的冲击首当其冲。这不仅在于服务业在疫情爆发前期受到的冲击大,即便疫情逐渐缓解,服务业的恢复速度慢,且有些损失无法在后续得以回补。基于此,有预测认为,今年服务业一季度增速为-0.1%,上半年增速约为3.7%。
相对来说,制造业、采掘业等似乎相对乐观一些,毕竟,这些行业一旦复工,复工以后还有回补的机会和可能。
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月29日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2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制造业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已降至临界点以下。
不过,随着疫情开始在全球逐渐扩散开来,全球需求及供应链受到影响,制造业受到的冲击也将远大于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国时的境况。
就拿海外疫情的重灾区日韩来说,日本和韩国在全球的贸易份额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主要的中间品出口国,中国更是日本和韩国的第一大进口国,对日韩所有出口商品的依赖度较高,分别为19.5%和26.8%,其中进口橡胶塑料、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占日本总出口的27.0%、25.6%、20.1%,占韩国总出口的44%、27%、3%。
一旦随着疫情在这些国家的扩散导致相应进出口难以正常进行,中国相关产业势必也将受到冲击。
从企业来看,具体到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全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
然而,作为占比数量最大、最能反映经济活力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也更为脆弱,受到的冲击也更大。
截至2月26日,中小企业复工率达32.8%,其中,制造业中小企业在大企业产业链的带动下,复工率提高较快,达到43.1%。目前有7个省份中小企业的复工率超过了40%。也就是说,目前近7成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复工。
根据清华大学和北大的联合调研,疫情冲击下,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从1月下旬疫情大爆发,至今已经有一个多月,这也就意味着,大约有三成的企业已经在生死边缘或倒下,疫情再持续一个月,又将有三成的企业挣扎在生死线。
如此严峻的形势,要弥补损失缺口、恢复经济增长,显然一般性的刺激政策是不够的。
也就是说,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政策。换言之,灾后振兴一定要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和变革,化危为机,包括强化国家对社会管理、社会经济的掌控力,进一步沿着市场经济道路释放民本经济的活力等。
关于灾后振兴,更多内容可参见福卡智库内参《福卡分析》和《高层内参》;也可参看王德培教授针对疫情的专题研判报告《2020开局“迷雾”》。
获取该报告的详细研判,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抢购。
购买咨询:相老师1762197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