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全球蔓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这次疫情对经济影响究竟如何?
对此,可以参考SARS(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时期的经济情况。
首先,将两次疫情的情况进行一下对比:
从2002年11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例开始,到2003年7月13日全球SARS确诊、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加,历时长达8个月、全球32个国家及地区感染人数超过8000人、死亡率接近10%。截至2003年年底,全球报告非典病例8096例,其中中国内地有5327例、中国香港1755例。
相比之下,本次新冠疫情不容乐观。截至3月8日10时,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105956例,死亡病例达到3598例。其中,中国内地累计死亡病例3100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859例。中国境外共85个国家确诊新冠肺炎25097例,死亡共计498例。
相比之下,本次新冠疫情传染性更强、波及范围更广。
基于此,先看一下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对经济整体的影响有限。2003年2季度受非典影响最大,但非典并没有改变当时经济上行的趋势。2003年四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
从行业角度来看,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
2003年四个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分别是7.7%、2.3%、7.6%、7.1%;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率分别是11.0%、7.4%、16.9%、14.3%。
全球非典疫情高峰期在2003年4月20日-5月10日。2003年5月,中国内地入境旅游人数同比下降31%,旅游外汇收入同比下降59%,国内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42%。
零售业影响有限。2003年四个季度,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分别是8.3%、10.3%、13.8%、7.6%。
消费影响较为明显。在疫情较为严重的5月,消费品零售增速从3月的9.3%回落至5月的4.3%。
工业生产受影响较小,2003年四个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分别是13.1%、11.1%、12.8%、14.0%。
进出口影响有限。受疫情影响,2003年二季度进口额同比有所下滑,对出口的影响有滞后性,但负面影响十分有限。
综上,非典对于中国经济影响有限,但这并不代表本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亦如此,这是因为两次疫情的大环境可以说大相径庭:
就国际而言,非典期间,全球贸易十分活跃。2003年全球进出口总额增长率达到16.6%。但如今,形势已发生了微妙变化,特朗普退群、中美贸易摩擦,全球贸易趋弱。2019年全球贸易量下跌0.4%,尽管降幅不大,但下降的态势让人担忧。
就国内经济而言,非典期间,中国经济正处于起飞期,且WTO效应显著。2001-2005年中国实际GDP分别增长8.3%、9.1%、10%、10.1%和11.4%,逐年加快。
然而,近年来经济增长情况已明显变化。2015-2019年中国GDP分别增长6.9%、6.7%、6.8%、6.6%、6.1%。经济增速呈现下降趋势。
从产业层面来看,制造业近几年境况与非典期间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增速放缓,去产能、环保压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制造业陷入多重夹击,原本很多企业就在困境中挣扎,疫情冲击下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服务业受到的冲击也将高于非典时期。2003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约为42%,但如今已经占据半壁江山,2019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高达53.9%。
服务业在疫情前期阶段受到的冲击大,后期阶段恢复慢,如今如此体量的服务业受到的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综上,本次疫情与非典时期的经济环境可谓天差地别,对经济的影响亦可能大于非典期间。乐观的预测认为,2020年中国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多不过1.5个百分点;悲观者则认为,冲击会达到4.5个百分点。按照去年GDP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计算,经济损失可能在1.5-4.5万亿元人民币。
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显然超出所有的预期、预测。不过,类似新冠肺炎疫情之类的意外和不确定事件看似是少数和偶然,可都是积少成多、被确定性有意无意忽略后所累积的,一旦爆发,影响程度不可估量。因此,我们不得不警惕黑天鹅成为灰犀牛。
此外,随着生物科技发展、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加大,未来类似的小概率事件可能会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要如何应对?
福卡认为,要以“大概率思维”去应对小概率事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把最坏的情况考虑在内,做最充分的准备”。
关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更多内容可参见福卡智库内参《福卡分析》;也可参看王德培教授针对疫情的专题研判报告《2020开局“迷雾”》。
获取《2020开局“迷雾”》报告的详细研判,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抢购。
成为福卡内部报告会员,可获得更多关于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