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从武汉扩散到全国,再蔓延至全球,经济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远超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已是定局。
基于2003年非典对经济影响的前车之鉴,今年疫情在国内爆发后,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就迅速做出反应,出台对冲性政策,以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和经济的冲击。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
国家层面从货币、信贷、税收、其他财政安排、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了近乎全方位的举措。
货币政策:为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提振市场信心,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除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保持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还进行定向降准。
从2020年3月16日开始,实施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
信贷:加大了企业信贷及重点保障企业的利率优惠。
仅2月企业贷款增加1.13万亿元,同比多增近3000亿元;
对于重点保障企业,通过央行专项再贷款和中央财政贴息等方式,使其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
对新增的疫情防控重点企业贷款,在提供优惠利率信贷的基础上,按再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
对于疫情防控相关医疗服务、科研攻关、医药产品制造以及疫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更是放宽了收益覆盖要求;
截至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全国性重点企业共876家,10个重点省市省级政府确定地方性重点企业1082家,人民银行及时将名单提供给银行,并及时向其发放3000亿专项再贷款,已有727家重点保供企业获得了贷款。
税收:通过实施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于疫情防控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给予更多的税收减免、延期或优惠,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比如对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税收缴纳延长了时间,并拓展网上办税覆盖面;
“战疫”企业可扣除所得税、退还增值税;对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药品,免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及药品注册费,免征航空公司应缴纳的民航发展基金。
其他财政安排:今年综合考虑疫情防控的需要,中央财政在去年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增加资金的预算规模。
截至3月13日,全国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经达到1169亿元,用以支持地方做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另外,目前,中央财政已经下达医疗救助资金261亿元,资金分配进一步向重点地区倾斜。
金融服务:调整受疫企业、个人的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缓解还款付息压力;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银行等机构还提供了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
二、地方政府发布的优惠政策
疫情全面爆发后,自2月1日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五部委齐齐出手,陆续发布多条支持性政策,打开国家层面对冲疫情的政策空间,地方层面也纷纷响应,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从减小中小企业压力、复工支持、房地产,到加码基建,近2个月内,31个省级行政区发布政策超过710余项。
相关政策主要包括:
(1)纾困中小企业。
31个省级行政区均发布的政策,从规模和数量上来看均远超过非典时期。其中,苏州10条优惠政策、北京19条政策、深圳市福田区“福企”11条、上海市4条政策、青岛18条、宁波18条、福州10条、重庆20条、山东20条......
这些优惠政策包括减税、减租金,降低公积金缴纳比例、社保费率,减轻水电气负担、各类费用,加强金融扶持,不抽贷、不断贷,确保小微信贷余额不下降、融资成本不上升;鼓励灵活用工、线上办公、线上培训,稳就业奖励等。
(2)为企业复工提供相应支持
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重镇,不少地方都派出了专车、专列甚至专机,在接回老员工的同时,也期待“捎上”更多新人。
其中,深圳更是通过给予复工人员涨薪的方式,鼓励复工复产。
北京发布10条协助企业复工政策,从帮助企业采买防疫用品,到产业链协调,保障企业物流、交通需求,全方位为企业护航。
(3)护盘房地产。
截至3月8日,全国已发布89个房地产调控政策,其中省级层面调控政策有17条,市、区级调控政策72条,从允许地产商延缓缴纳土地出让金、延期缴纳甚至减免税费、不盲目抽贷减贷,到下调首付比、取消现房销售和封顶销售。
不过,刺激力度较大的政策依然受限,驻马店2月21日的“降首付”政策,及3月3日广州的取消公寓限购政策,均在发布后快速回撤,遭遇“一日游”,表明高层对于房地产的态度仍然是“稳”而非“刺激”。
(4)加码基建。
在今年高层会议明确强调推动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和建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并多次提及加快新基建的建设后,基建也可称为各地对冲疫情冲击的重要抓手。
据统计,截止到3月17日, 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2020 年重点建设项目中:22 个省的总项目数量约 1.43 万项,15 个省项目总投资额约 37 万亿,16 个省 2020 年计划投资额 6.57 万亿。
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4 个直辖市, 内蒙古、广西、宁夏 3 个自治区, 福建、广东、贵州、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江苏、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四川、云南 14 个省已发布了 2020 年重点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此外,有些省份只公布了重点项目个数及名称,并未公布2020 年计划投资额。
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政策包含了货币、信贷、税收、其他财政安排、金融服务、房地产、人才、企业等方方面面。这样超强力度的提振经济措施前所未有。
从疫情的严重影响来看,经济政策必须大力度、强刺激,在这一点上,显然上述举措都是必须的。
但是宏观调控政策,虽见效快,却也伴有调控的技术难度,且有天花板,长期不可持续,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意义上的政策调控空间也正逐步收窄,如2019年减税让利规模就已达2万亿元规模。
因此,就中长期而言,关键要激发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层面更强大的“免疫力”。
更多深度分析可参见福卡智库《高层内参》中《灾后振兴(上)、(下)》两篇研究报告。
成为福卡内部报告会员,可获得更多关于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