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注入中国视角和文化的国产科幻电影体现了“星云文化”的思维方式。
在国家电影局再次给电影院按下“暂停键”——所有影院暂不复业,已复业的立即暂停营业之前,截至3月22日,全国已经有523家影院复工。
在短暂的复工期间,由于行业前景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头部国产大片不敢断然冒险,而一些中小体量的片子又很难撑起市场,此外,海外疫情的蔓延,让众多好莱坞大片纷纷撤档、改档,靠热度较高的进口片激活市场的愿望也破灭了。
权宜之下,重映电影成为各家影院的首选,其中就包括《流浪地球》和《阿凡达》这两部科幻电影。
而仔细对比这两部电影,其实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从内容上看,都科幻力十足。
其次,从票房来看,《阿凡达》票房高达27.88亿美元,超越《泰坦尼克号》18.4亿美元的成绩,成为世界影史票房冠军,尽管《流浪地球》内地总票房仅46.55亿元,不过,在中国电影票房史上也位居前三甲。
再次,从影响力来看,就像《阿凡达》之于好莱坞一样,《流浪地球》也给中国科幻电影树立了一个标杆。
有人说:“21世纪的电影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阿凡达之前的时代,一个是后阿凡达时代。”尽管很多人质疑这样的言论,但《阿凡达》确实在电影制作上将3D技术和电脑特技用到极致,它标志着电影人对3D技术的运用已完全成熟。
而《流浪地球》彻底改变了国产科幻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荣获了“流浪地球一小步,中国科幻一大步”、“中国科幻里程碑”、“中国科幻元年”等一系列褒奖。
最后,从主题思想来看,二者都蕴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阿凡达》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潘多拉星球迷人的原始之美,而且充分体现了那威人和自然的和谐;而《流浪地球》更是直接通过灾难的场景启示人们,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01
科幻片与“未来型文化”
整体而言,国内科幻电影市场总体份额低于欧美市场,且多被进口科幻电影占据。
据艺恩数据显示,2012-2017年国内票房TOP 10中科幻电影票房占比约在20%左右,远低于欧美市场的40%。其中大部分科幻片市场被好莱坞大片占据,2012-2017年每年上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数量约在5部左右,数量占比20%,票房占比则在5%左右低位徘徊。
尽管近年来直至疫情之前,中国电影不论市场还是产业都迎来高速增长——观影人次从2012年的4.4亿增长到2018年的17.16亿,电影票房也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09.76亿元,若以电影票房收入衡量,我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在“超级大片”这一环节,却始终没能缩短与好莱坞之间的差距。
虽然几乎每年都有顶着“超级大片”名头上映的电影,但最终却只收获“抠图演技”、“五毛特效”、“圈钱烂片”等诸如此类的评价。
偶有脱颖而出的,题材也多半是屡见不鲜的历史及武侠片,而科幻、魔幻等“重工业产品”却鲜少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电影“重工业化”起步晚有关。
科幻片,尤其是硬科幻,需要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打造出的电影质感才能真正与“科技感”相契合。
经过百年发展,美国好莱坞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电影工业化体系,而中国电影工业化尚处初始发展阶段,电影工业化体系尚未形成。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与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息息相关。
美国文化属于“未来型文化”。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受历史沉淀影响较小,强调个人价值,崇尚开拓竞争,注重面向未来,因而创新创造能力更强,这也是美国在更体现创造性行业中处于世界前列的缘由。
作为美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好莱坞科幻电影最具代表性。1966年上映的《星际迷航》系列,讲述的是未来人类同众多外星种族一同驾驶宇宙飞船的太空探险之旅;1984年上映的《终结者》系列,讲述人类穿越时空去拯救被机器人统治的未来世界。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以“树根型文化”为依托的中国文化。中国几千年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且绵延千年,未曾中断,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任意采撷其中一个小片段便可演绎成精彩绝伦的故事。
但分币有两面,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藏,却也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使得当下一提及文化就言必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中国影片也习惯于从历史中寻找素材与线索。
2001年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奖项的《卧虎藏龙》,讲述一代大侠的江湖恩怨,通过中国式美学特有的飘逸、空灵与写意,展现出中国式的道义与隐忍;2002年的华语电影票房之冠《英雄》,便是围绕秦国欲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展开。
正因为难以跳出传统文化窠臼,执着于“让历史照亮未来”,中国科幻类电影才姗姗来迟,而《流浪地球》火遍全国并赢得高口碑,兑现“让未来引领今天”,也意味着人们愿意接纳“未来型文化”。
02
兼容并包的“星云型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决定了一国的软实力与竞争力。
在大变局时代,一切都在重新洗牌,若单纯依赖树根型文化,只专注历史与过去,则将趋于保守与封闭;而倘若只有未来型文化,则缺乏厚重与承载,导致短视与狂妄。
因此,只有树根型文化与未来型文化二者相互融合,兼具两种文化特征,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去开创未来,才能从容应对日益变幻的时代。
这种兼容型文化便是“星云型文化”。
早在2005年福卡出版的《问鼎21世纪新文化》一书中便已提出,在人类文明转型阶段,文化上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引领新世界文明的文化是以“星云”为特征。
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和其他物质结合成的一种庞大的云雾状天体,形成巨大的质量,这将吸引更多的质量,最后大到足以形成恒星。
“星云型文化”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1)碰撞型。在全球化与网络化发展的冲击下,信息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发生冲撞,而碰撞能够产生新观点。
2)学习型。不沉迷于历史经验,而是去学习接纳其他文明的智慧,把握其他智慧的真谛。
3)前瞻型。更多关注“明天”将是什么样,从而决定今天应该怎么做,以提高民族的应变能力及在国际社会的生存能力。
4)创造型。在学习、碰撞、融合、探索的基础上,发现前所未有的智慧之光,运用敢为人先的创造性思维。
综合上述特征,星云型文化扎根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探索未来而不是沉湎历史,既开放又自成体系,碰撞——学习——前瞻——创造,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与瞬息万变的世界同步发展。
对中国而言,厚重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已不可能被切断,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
事实上,经历了近代百年历史的风风雨雨和改革开放后的东西文化交流碰撞,以及21世纪之初加入WTO,行至当下的中国文化已经开始向“星云型文化”转变,并以实际行动不断践行“星云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