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全部

首页    >    福卡洞见    >    全部

两个极端、走邪入魔!商业模式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发布时间:2020-04-17    浏览次数:
0

导读:企业进入到一个动辄言商业模式的年代。如今却呈现出异化与扭曲,未来,企业若想长久,需回归商业模式的内在“芯片”。


2015年前后,汽车行业异常喧嚣:这边奇点汽车打出以软件服务赚钱的“小米模式”,那边蔚来汽车寄希望于“换电和电池租赁” 模式来颠覆整个产业格局;这边小鹏汽车搞出“租售结合、以租促销”的“新零售+新运营”模式,那边车和家直接拿来了一套“特斯拉模式”,各种造车新模式花样迭出。


然而,5年过去了,那些商业模式的颠覆性还没有显现,汽车业的销售倒是倒退回到了15年前。




2020年2月,全国汽车销量仅为31万辆,同比下降79.1%。其中乘用车仅22.4万辆,同比下降81.7%。中汽协对此评论:汽车销量回落至2005年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以模式赚足了眼球的造车新势力,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不过,对新模式的探索脚步永不停歇。


近日,美国氢燃料卡车初创公司Nikola称,该公司将提供“氢能重卡+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发电+现场制氢,用氢成本为2.47美元/kg)”的全生态解决方案,采用“捆绑式租赁”的商业模式,以此来降低车主的费用。


事实上,自产品过剩时代来临,世界范围内企业就进入到一个动辄言商业模式的年代,所谓的新旧势力席卷各行各业,搞出的商业模式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01


商业模式两个极端




不可否认,新商业模式也的确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分众传媒,“发现”了梯媒广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户外媒介传播方式;


滴滴出行,用共享模式把用户和司机放在同一平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拼多多,以分享与拼团的新电商模式,开创了由消费者自发拼团获取优惠价的团购方式。




这些企业的成功大都来自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超前的商业战略布局。


然而,这也导致人们对于商业模式的认识出现了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模式万能论。


在模式万能论里,商业模式就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主宰一切,只要模式对了,任何产品都能打开市场,任何项目都能稳操胜券。


成,是模式之成;败,是模式之败。无模式不创业,于是,共享、P2P、众筹、新零售、直播等新兴商业模式一旦“上线”,大家便奉之为圭臬,一哄而上,甚至还搬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前瞻性预测——“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来佐证。


另一个极端是模式否定论。


认为模式就是忽悠,新模式看似完美却很抽象,落地极其困难,企业运作后不仅赚不到钱,甚至还可能亏得一塌糊涂。模式创新没有用,经营企业还得靠产品、技术、用户等等。


可见,市场上对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之举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02


商业模式“走邪入魔”




商业模式这一概念,从上世纪50年代首次被提出,发展至今,它的定义不论是在学术界,抑或是在产业实践者那里,都没有一个权威版本。


但翻看任一版本,都有三个最核心的要素——“价值、交易、收入”,即实体企业“做什么,如何做,怎样赚钱”。


换言之,商业模式竞争的不是外形,而是形态中所隐含的内核,然而,中国企业的“模式热”现象,过度拓宽了“商业模式”这个概念的新颖性范畴,却没有抓住商业模式的本质,像极了当初的金融业。




金融最开始本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后来发现绕开实体经济也能获取高回报,于是,金融业开始异化并逐步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


如今,商业模式如同金融业般也被异化和扭曲,脱离了现实产业,陷入新模式的自我炒作中,自娱自乐。


典型如深圳长租公寓Color,借助“互联网+”模式崛起,融到的资金大都用在技术上,试图创建一个可以迅速把线上线下打通的平台APP(未上线),最终也因过度强调互联网化而倒闭。


此外,商业模式还被异化为“暴富工具”,形成了“设计模式——包装产品——寻找投资——上市套现”的产业链,“空手套白狼”,无需服务实体,一套创新性的、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就能直接带来真金白银,于无形中剥离了商业模式的本质。


曾经红极一时的医疗产业去年成为倒闭重灾区。19家医健创业公司倒闭,互联网医疗更严重。根据时代数据的统计,截至2019年12月1日,2019年共有327家创业公司倒闭,同时相较2018年新增的7620家创业公司,2019年新增创业公司仅1427家,失败的创业公司占新增公司比达23%。



03


异化之路




以上观之,商业模式走上了异化之路,具体表现在:


第一,错把手段当目的。


商业模式创新本是手段,把手段当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商业模式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如造车新势力,企图“烧钱换时间”,却不知没有过硬的汽车性能,烧再多的钱都是白搭,真技术才是“突破硬指标”。


第二,缺乏内在盈利机制。


有的只停留在炒作概念上,实质是烧钱,根本没有内在盈利机制。有的意识到盈利性,但对“如何通过商业模式获取利润”等更深层次的问题研讨不够深刻,导致商业要素的融合演变为要素的堆砌,没有构建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盈利机制。


比如,共享单车经过一轮洗牌后,“活下去”的最大拦路虎便是没有找到适宜企业发展的盈利机制,为了活下去,摩拜更是采取了涨价这一无奈之举。


第三,把业务更新等同于模式创新。


某些所谓的“模式创新”,实质只是“业务变化”。若言京东为了增强自身电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搭建了物流配送,是商业模式的变化,那么物流公司顺丰做电商,打车平台滴滴做顺风车,其实都只是新增了一项业务并非模式创新。


此外,未顺应时代,没有真本事,包裹着模式外衣下的企业往往不堪一击。


一轮市场竞争、一次政策调整、一项成本变动,甚至是一条新闻报道,都能让企业陷入崩盘。




由于近期受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的影响,曾经红极一时神州租车股价大跌,业内出现了超低收购的“呼声”。




 04


回归商业模式内在“芯片”




综上,商业模式已被妖魔化,偏离了内在核心,但是正如芯片是手机的内在核心,没了芯片,智能手机就是一个空壳子。这意味着,企业若想长久,需回归商业模式的内在“芯片”——服务实体经济,兑现价值,产生利润。


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以“连接”打通“奇经八脉”。产品是1,人群是0,商业模式打通产品与人之间的连接。企业变身“平台”,基于商业模式挖掘价值链,变现商业价值。


二是以品质“捕获”人心。所有的商业模式,最终都要经历品质的考验。左右用户购买决策的,永远是产品品质是否足够好,而非理念是否足够新。


在中国,富士康有“99.99”的品质境界,即“质量要精确、精确、再精确,像黄金的纯度一样,即使达不到100%,也必须达到99.99%”。




华为把质量当做企业的生命,质量就是零缺陷,每年以20%的改进率、不低于30%的速度去改进。将质量进行到底,如为解决在跌落环境下致损概率为3‰的手机摄像头质量缺陷,先后投入数百万元。


三是以迭代穿越周期。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商业模式的切换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需要不断试错、不断积累、不断调整。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商业环境变化、勇于变革、持续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的超级进化者,才能成为穿越周期的头部力量。


最后,可以在形式上彼此嵌入,让自己的商业模式成为其他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小企业可以去琢磨大企业,甚至可以为他们设计商业模式,让大企业里有自己的一部分。


模式创新永无止境,但无论模式如何变幻,都需兑现其内在商业价值。大拐点时代,谁能专注于商业模式的内在“芯片”,谁就更有可能弯道超车,成功穿越周期。

开放的福卡智库欢迎优秀的你,经济研究员、客户经理……,请通过智联招聘或前程无忧投递个人简历。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