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对企业总部的争夺战暗潮涌动。有的不断降低招商引资的门槛,如上海2019年出台“30条”,放宽了诸如母公司总资产规模等准入条件;还有的提供“定制服务”,如北京通过“企业服务包”制度“保姆式”帮助企业落地北京。
新一线城市更是不惜直接砸钱,如西安为了吸引金融企业总部,提出了一次性最高6000万元的奖励计划。
如此竞争局面下,不仅一线城市难以放松,如长期稳坐内地吸引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头把交椅的上海仍保持稳步增长,2019年跨企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50家和20家;
新一线城市更是紧追不舍,如成都计划在2022年实现总部经济对地方经济贡献率超20%。
实际上,不仅在国内,“总部饥渴症”早已席卷全球。如亚马逊2017年宣布建设第二总部时,瞬间吸引了238个北美城市使出浑身解数参与竞标,就连纽约都在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一号大楼亮起象征亚马逊的橙色灯光以示诚意。虽然该项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场“选美”足见城市对总部经济的向往。
而若要“引凤”,必先“筑巢”。
于是乎,各大城市越发热衷打造与总部经济相匹配的高楼,用钢筋水泥锁定“垂直印钞机”。其中佼佼者中国在总量上连续24年稳坐第一,2019年全球建成的126座200米以上建筑里,中国占57座,远超第二名美国的14座。
城市之间更是暗暗较劲,一线城市如上海在陆家嘴金融中心拥有102幢亿元楼还不够(2019年),2020年还将新释放8幢商办楼宇,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楼宇经济倍增的目标。而新一线城市如南京则为了匹配其在2019—2020年引入100家以上总部的计划,还要同期新建50幢以上总部楼宇。
简言之,引总部、盖高楼越来越成为各地“拼胆气、拼豪情、拼亮剑精神”的发展之道。
本文选摘自《福卡分析(上海)》2020年第32期《总部在减少,高楼在“变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