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消费升级和降级争议的背后,近年来,中国消费两极化的现象日益凸显。
全球疫情持续肆虐之下,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亮眼,其中,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保持超预期的两位数高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不过,消费既没有进出口那样靓丽,也没有固定资产投资那样平稳,又一次拖后腿。
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224亿元,同比增长18.1%,两年平均增长3.9%。其中,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95亿元,同比增长2.5%,两年平均增长1.5%。
消费的这个表现被认为是断崖式下跌,超预期疲软。
针对消费问题,在9月2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表示,近年来,我国消费的规模在稳步扩大,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业态日益丰富,环境在逐步改善,未来,我国消费规模还会继续扩大,消费升级的整体步伐不会放缓,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意愿日益释放的大势不会改变。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消费形势?未来消费趋势究竟如何?
实际上,2018年就炒得沸沸扬扬的消费升降级问题依然存在并将继续延续。
而在消费升级和降级争议的背后,近年来,中国消费两极化的现象日益凸显。
01
升级消费需求旺盛
一方面,升级消费需求旺盛。
2020年,在美国及欧洲的奢侈品市场需求全年萎缩约45%的背景下,来自中国市场的需求却大幅反弹,仍达到约30%的消费增长,约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比重的35%。当年4月,Louis Vuitton上海恒隆店单月完成1.5亿元销售额,创下有史以来LV中国单店最高月销售额记录。
无独有偶,国内豪华车市场同样不降反增,2020年全年,国内豪华车市场累计销量约为252.91万辆,同比增长14.7%。就12月单月来看,增长更是达到了23.1%。
除了实体产品,虚拟消费产业也是借助疫情在家的机遇实现了逆势飞扬。以VR为例,2018-2020年中国VR市场规模从185亿元猛增至4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9.63%。
这一势头也延续至了今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1—8月,金银珠宝类零售总额达到1980亿元,同比大增45%,明显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的同比增速。
豪华车市场涨势依旧。2021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共销售205.1万辆,占整体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至19.4%,销量同比增长39.9%,比乘用车市场增速高出7个百分点。
02
降级消费势头不减
不过,另一方面,快消品市场确实一副截然相反的景象。
与2019年3.4%的增长相比,2020年快消品平均售价增速落差已经达到5%以上。方便面、冷冻食品和其它低价包装食品的销量增长7.2%,是2019年同期的三倍有余。而快消品中价格偏高的彩妆品类销量下降,平均售价也相应降低了6.6%。
再看2021年上半年,以618线上购物节为例,虽然今年618期间全网交易总额达到578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5%,但单包裹金额(客单价)却从2018年的151元每单逐年下滑,到2021年已经跌到了112元,由多年来持续进行的消费升级开始向降级偏移。
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在不断提升。以“低价、去品牌化、物美价廉、基本功能”为特征的“消费降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临期折扣超市一夜之间火遍各大城市,成为了社区、社群、学校等中、低消费人群的“新宠”;以咸鱼、转转等平台为首的二手消费市场交易规模突破万亿,形成一股消费新趋势;线上低价购物平台来势汹汹,其中,龙头企业拼多多的年成交额更是在上线短短5年内达到了16676亿元这一惊人的数字……无一不显示着人们消费观念的降级变化,也不禁让网友调侃,“如何优雅地表达穷——消费降级”,“拼多多最大的功劳是让你看见3亿穷人”。
从整体消费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这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出现全国社零数据同比下降的情况。今年消费数据依然不及预期。
虽说消费下降脱离不开疫情的巨大影响,但2020年上半年以来,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人们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却迟迟未至。理由也很简单,国民的收入增速严重放缓,收入和存款渐渐跟不上消费的脚步。
2020年,中国居民收入全年少增约1.7万亿元。同时,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中国一半以上(55%)家庭零储蓄”——处于银行无存款、家中没闲钱状态。从央行数据来看,从2018年2月开始,存款余额增速一直在10%上下徘徊,处于40年来的谷底。更有甚者,90后贷款消费、“以贷养贷”成常态,80%以上的90后是“负翁”,人均负债已经高达13万之多。
直至2021年也不见好转。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15.4%,两年平均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低于同期经济增速。
而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47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1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也达到了17.4%,远高于收入增长。
那么,如何理解这两种相反情况并存的消费现象?
03
消费升级是客观事实
首先,不能不承认,社会消费升级是真实存在的消费现象。
从“三驾马车”来看,经历投资和外贸驱动,消费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首驾马车”。2020年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依旧维持在50%以上,达到54.4%;2021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则达到了61.7%,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而在疫情前的2018年,这一数字则更是高达76.2%。
从消费结构上看,消费升级的标志之一——服务消费在增加。疫情在对线下实体消费造成冲击的情况下,也加速了线上服务消费的升级。
以文娱消费为例,“宅经济”带动下短视频、泛娱乐直播、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等内容消费大幅走高,电影、线下综艺及演出等线下文娱活动依托视频连线、云录制、云直播加速向线上转型,推动在线文娱消费较快增长。
线上消费也在逐年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网上零售额再创新高,达到11.7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0.9%。2021年上半年已达到6.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15%。
以实物消费为主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下滑,而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在增大,正折射出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实物消费下降而服务消费上升的特点,更能反映当前居民消费升级的现状和消费全貌。
此外,还有人认为消费降级正是消费升级的反证。国内部分内地农村市场尚处在“有品类无品牌”的阶段,或者说有品牌但无力消费。拼多多的出现,提供了一个低价、中质的渠道,让原来没有网购习惯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也上网购买东西了,又何来消费降级之说?
看似不同“等级”的消费品,对于不同收入群体的人而言,仍有可能是“升级”的标志。
04
升降级周期叠加复合
之所以呈现着上述看似矛盾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支撑消费升级与导致消费降级的周期存在叠加,导致消费降级与升级复合。
就消费升级而言,中国进入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的阶段,开启消费大时代乃大势所趋;就消费降级而言,主要与中国进入社会结构调整期有关,如老龄化、少子化、中产阶层塌陷等。
一是贫富差距加大制约中低端收入者的消费潜力。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财富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99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711,随后有所缓和,降至2019年的0.697,但2020年疫情冲击下再度上升至0.704。其中,2020年中国财富排名前1%居民占总财富的比例升至30.6%,明显高于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等经济转型较为成功的经济体。
这一系列数字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不仅仅是收入差距,居民财富差距也与日俱增。而根据经济学有关理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中低收入者,而当过多财富掌握在较少人手中的状况愈演愈烈时,便会抑制整体居民的消费增加。
二是居高不下的居民杠杄率对消费造成挤压。根据社科院的测算,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18%快速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59.7%。也就是说,短短12年间足足扩大了3倍多,增速在全球首屈一指。
其中,以个人购房贷款为主要力量的长期贷款成为居民部门债务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新增购房贷款对新增居民负债的贡献率高达60%,这还不包括近年来大量居民短期信用贷款、消费贷款以“首付货”的形式曲线进入房地产市场。如此一来,居民债务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对居民消费增长带来“挤出效应”。
三是面临中产收入陷阱。数据显示,72%的年收入在20万-50万元的群体为25-40岁,而这个年龄段的中产阶层往往陷入“中产焦虑”,他们一方面接受新消费主义,另一方面却缺乏安全感,这种焦虑来自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生活压力。
由于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相较于小城市居民更容易产生焦虑,为了增强安全感和未来保障,他们热衷于储蓄、投资购房或投资子女教育,而当下生活的消费意愿不高。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复合,使得消费升级与降级之花同时盛开在中国。
分阶段来看,大方向、主旋律是消费升级,消费降级只是“进二退一”中的“退一”。
横向来看,中国消费呈现分化态势。
一是区域与群体分化,展现出一线城市在消费降级,三四线城市在消费升级的状态。消费升级的这类群体可能是经济尚未独立的95后,尚未创造收入,却有充裕的零花钱,展现出惊人的消费力;也可能是被媒体“妖魔化”了的中国大妈,讲求性价比,也容易冲动消费;还有可能是二三线城市的职场新鲜人,收入可观、生活压力不大,愿意为体验付费。
二是财富与阶层分化形成消费的马太效应,高收入消费升级,低收入消费降级。
三是出现M型消费结构,即高性价比与奢侈化两极分化。一方面,人们追求高性价比产品,大量购买消耗品、一般商品和耐久消费品。但另一方面,人们愿意为建立在产品本身价值之上的品牌溢价和情感价值买单,支付昂贵的价钱购买艺术品和有设计感的一般生活用品。
鉴于频频发生的逆消费升级现象,与其片面地用消费升级或降级描述这个时代,不如说它是消费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