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2021年财政“超收歉支”,为何政府还要过“紧日子”?钱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22-03-10    浏览次数:
0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

相较于2020年提及“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的表述,这个说法被解读为,“隐性债务新增在政策层面并没有放松的迹象”。

随后,财政部在几次会议中都强调,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隐患,确保财政可持续。

这一方面源于财政收入增速下降。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0.25万亿元,首次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另一方面,地方债务又创新高。截至2021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0.47万亿元,相较2016年末的约15万亿元,5年间债务规模翻倍,增速惊人。

在这种背景下,相较2021年,今年地方两会普遍将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不过,令人颇有些意外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只字未提,而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是提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时处置一批重大金融风险隐患”。

对此,今年政府报告中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中作了回应,即过去一年“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稳妥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一方面,2021年财政“超收歉支”。就收入端而言,从税收到土地出让金,2021年属于妥妥的“超收”。同时,总体核算,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歉支3790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歉支1.76万亿元。若按照2021年财政“超收歉支”状况,似乎无需强调过“紧日子”。

另一方面,央地财政压力依然凸显。

财政日子为何不好过?

财政总量规模无法掩盖疫情背景下经济下行风险,财政结构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地区之间的财政落差。

钱从哪里来?

地方财政收支矛盾风险加剧,政府不仅要过“紧日子”,更需直面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财政收与支的矛盾永远存在,平衡财政收支压力,关键在于回归第一性原理,即节流与开源。

更多精彩内容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

温馨提示:已购买德培论道会员A的用户请勿重复购买

图片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