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全国再次迅速蔓延的疫情不仅是对疫情防控措施的考验,更是对智慧城市的一次检验。
在疫情快速扩散的同时,作为疫情防控中的一个主要工具、智慧城市一个组成部分的“健康码”也出了问题。先是西安健康码崩溃被群嘲,没过多久,疫情防控优等生上海的“健康云”系统出现崩溃、“随申办”APP宕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智慧城市不智慧”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上海健康云”、“随申办市民云”APP的开发商万达信息也深受影响,截至3月15日收盘,其股价为10.48元,日跌幅4.55%;今年以来,万达信息的股价已跌去19.51%。当然,这与整个股市大行情也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官方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还在加大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要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智慧城市建设中,质疑声与支持声并存是一段时期内的常态,但不管怎样,如何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才是未来的重点。
这个过程重在把握四大平衡:
一是经济上,近期投资与远期回报的平衡。
高科技长远来看的确能降本增效,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但超前技术带来超高成本,资本往往是短视的,而城市发展是缓慢的,一项改变城市的技术从验证有效、示范成功到商业应用,周期比一般的产品还要漫长得多。
就拿万达信息来说,尽管有些股民指责其技术不行,但其信息研发占比高达15.75%。近两年,万达信息净利亏损更成常态,2019年、2020年净利分别为-13.97亿元、-12.91亿元。
显然,智慧城市的技术投入若想在短期内获利,难度很大。
对此,一方面可利用PPP模式、产业引导基金等,广泛引入社会资金;另一方面可引入市场服务,分散成本。
二是技术上,数据利用与隐私风险的平衡。
过去10年,科技公司正从代表进步力量的形象,慢慢转变成资本霸权的图腾,利用其技术能力使得个人、家庭的生活信息通过sh全方位暴露,成为砧板上的鱼肉,科技公司自身因而站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成为各国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城市面临这样一个安全悖论:我们是否要为了人身安全而牺牲个人隐私?
控制疫情时,重点排查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但假冒防疫人员的电话诈骗也偶有发生。
这就需要更完善的监管框架来监督新技术和数据的使用,将数据捕获限制在整个城市的“最低限度”,只搜集解决现有问题所需的数据,而不伤害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
三是机制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平衡。
在一个智慧城市项目中,企业作为技术的倡导者和最直接受益者,总会更有动力去推动其落地;
政府的诉求相对多元,虽然在刺激产业和就业领域与企业有着共同的诉求,但守夜人的职责要求其通过政策法规,守住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的边界;
公众则最为保守和分裂,即使尝到了甜头,也很难对大的变革达成共识,毕竟所有的变革都难免会给一些人群带来阵痛。
因此,在大规模的智慧城市项目中,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固然重要,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创新研发及公众的广泛参与,也缺一不可。
四是时间上,当下与未来的平衡。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都着重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未考虑到城市的流动性。
智能化固然是趋势,但城市形态不只取决于技术的包装、驱动,还取决于生态、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当前已出现城市收缩现象,假设某个城市50年后人口大幅减少,到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城市?这可能和当下规划的背景完全不同。
因为人口变化可能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或者滞后效应,如何把这样的未来因素考虑在内,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容忽略的问题。
回顾历史,城市的发展从来都是磕磕碰碰、饱受非议的。
巴黎大改造前,法国的知识分子近乎诅咒般地抱怨这座城市的脏、乱、差,惨无人道的生活空间和不可理喻的贫富差距。
大改造后,奥斯曼的计划实际上解决了不少当年巴黎存在的问题,并让大改造成为拿破仑三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正面政治遗产。
但是大改造本身又创造了许多新的问题,抱怨依然存在,对其诅咒的程度并没有减退。
城市的发展历程大抵都是这样,充满着问题,解决一部分问题后又引发新的问题,智慧城市亦是如此。
城市始终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不是一次性交钥匙工程,基础设施体系的改造相对容易,但社会系统运行的惯性、人性和习惯的改变,起码要靠代际的周期才能切换过来。
同时,发展的实际意义也始终在人——只有人们产生向往美好的动力,城市才能真正地进步和发展。
基于近30年提供智慧服务的实践和深厚理论经验积累,福卡智库长期为企业和有关部门提供战略、情报、大数据转型、自媒体运营服务。服务详情可在文末留言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咨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