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产业经济

首页    >    福卡洞见    >    产业经济

制造业占GDP比重10年来首次回升!中国经济重心在制造还是服务?

发布时间:2022-03-28    浏览次数:
0

2021年中国制造业可谓是打了一场翻身仗。

自2011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连年下降,至2020年已跌至26.18%。这一现象终于被打破,2021年迎来十年来首次回升,达到27.4%。其中主要原因莫过于海外产能恢复缓慢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疫情反复不但延迟了欧美跨国企业准备将部分中低端产线转移出中国的计划,还刺激了中国出口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制造)的高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货物出口21.73万亿元,同比暴涨了21.2%,其中,包括各种防疫物资在内的“医药、医疗用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装备和设备制造用品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

但随着全球疫情相对趋于缓和,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国家生产制造能力正在逐渐恢复,中国外贸将无法保持近两年来的高速增长。

加之生产资料价格和产品售价的巨大剪刀差使得国内下游中低端制造企业陷入薄利窘境,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类企业生存状况窘迫。



福 卡 智 库



 01


  制造业面临“取舍两难”?




如此“一热一冷”的魔幻场景,让人不禁疑问:国家会不会就此猛回头学美国“弃三(服务业)保二(制造业)”?制造业未来究竟该如何走?

事实上,撇开此次疫情影响,中国制造业依旧面临相当大的困境:

一边是政策上环保去产能、经济上调结构“由二产转三产”,已经要了中国制造业的“半条命”。一度,面对“双碳”目标下的电力供应缺口,广东、浙江、江苏等制造业密集省份的工厂拉闸限电,形成“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错峰用电。

另一边全球去WTO、贸易摩擦一次次对制造业“下狠手”,让深度嵌入到全球产业链中的制造业苦不堪言。全球芯片短缺等供应链问题的加剧使得一众相关制造业被迫降低产能乃至关停生产线。

然而,这边制造业被“喊打喊杀”、祸不单行,那边碰上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反倒又特别依赖制造业。

前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特意”选派73名司局级和处级干部作为驻企特派员,赴16个省市56家重点生产企业和原材料供应企业,确保防疫用品生产调运全程可控、经营困难及时解决;后有为保障疫情防疫工作,24小时开足马力,煤炭、焦化、化工、冶金等很多制造企业加班加点生产战“疫”物资。

大家都眼巴巴盯着制造业,寄希望于相关制造企业加大产能早日“救中国经济于水深火热”。

为此,还有人调侃:“没有疫情,你根本就不知道制造业有多重要”。



福 卡 智 库



 02


   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难以替代 



事实上,不只是突发疫情凸显了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的高度依赖,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高铁基建、乘车出行、互联网电商平台买卖商品、科创……无论科技如何创新、互联网如何厉害,“什么都离不开制造业”。

它不单以吸纳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还是中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这些年中国搞工业化完成了2.4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还一把将中国送入了制造大国的行列。也难怪美国自奥巴马执政时期开始就心心念念地推动“让制造业回流美国”。

毕竟,产业空心化把美国害苦了,国家战略调整的背后倚仗的也正是强大的高端制造能力。

当初美军就是借助被高性能芯片所武装的先进设备如“战斧式”巡航导弹、雷达精准制导武器、电子封锁和反辐射武器,在战场上打得伊拉克军队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如今“经此一疫”,世界更深刻认识到:最能体现全球化特性的恰恰是制造业。



福 卡 智 库



 03


    制造面临瓶颈,服务迎来机遇  



不可否认,疫情的确放大了制造业的作用,但往往最可怕的也恰恰是遇到困难就走回头路。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从来没有人认为制造业不重要,但还是那句话“制造大国并不代表制造强国”。

这就好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口罩生产是一个低端产业,偏偏美国3M公司就能靠着口罩“出圈”,立于全球口罩市场的翘楚。

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3M口罩就是医护和消费者的放心之选;2013年,在PM2.5威胁下,3M公司在全球工厂生产的N95口罩更是占到中国市场的九成份额,堪称口罩中的贵族。

实际上,3M不仅是口罩行业的C位公司,口罩之外恰恰是其创新能力,它不仅是世界500强,还拥有10万多项专利,除了家居类产品,电信、电气、交通、航空等业务,美国最新配发的号称目前防护性最强的IHPS战斗头盔也是3M公司的产品。如果说“香港人离不开李嘉诚,那么世界人民有一半都离不开3M”。

反观国内,低端产线储备不足,高端产线自主程度低,这不仅是中国口罩制造企业的现状,更是国内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企业的普遍问题。

或许换个视角看,此次疫情恰好把中国制造业的痛点更为直接地暴露了出来,不单会倒逼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自动化设备泛化、减少人工依赖的痛点在疫情肆虐下也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而且更进一步来说,一边是制造业饱和、产能过剩;另一边是中国大规模消费升级在路上,“物质消费无穷小、精神消费无穷大”,“花钱买体验、买服务”渐成时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3%,也高于二产(450904亿元)13.9个百分点。

毋庸置疑,三产服务业已经扛起了中国经济的半边天,能带来更多就业、更多消费、更低能耗和污染,这些都是不可抗逆的事实。



福 卡 智 库



 04


  未来经济发展的横纵坐标 



依此逻辑,从长远来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然将沿着两大纵横坐标延展,制造业体量将继续庞大,但就业将大幅减少,公司也将减少。

且不说,制造业在“由低端向高端”大迁移的过程中,禁不住庞大市场需求的刺激,AI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等必然会持续刺激高端制造业体量膨胀。

再加上,未来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新科技将更广泛地嵌入到制造行业,打造无人化、数字化工厂、减少人工干预将是“必选项”,效率提高了,自然减少了就业和公司数量。这点其实早就露出端倪。

那么,“机器换人”从制造业中闲置出来的人又该“荣归何处”?

这就注定了三产服务业将大幅增长、放开,增加就业、吸纳就业,接棒稳定社会的重任。

毕竟,三产服务业本身就业形式更为灵活,一辆车、一个街边摊乃至一部手机就可以拉动无数人就业,这对于稳就业、稳社会都再合适不过。

人社部数据显示,2012—2020年,三产就业人数占比就从36.1%升至47.7%,超过二产,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单是快递业吸纳就业人口就超过百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千万。

而且,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是必然。

只不过,随着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服务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等将不断模糊传统产业的严格界限。

基于近30年提供智慧服务的实践和深厚理论经验积累,福卡智库长期为企业和有关部门提供战略、情报、大数据转型、自媒体运营服务。服务详情可在文末留言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咨询。

- END -



  • 其他文章:

福卡会员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