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再工业化将减少就业?就业岗位从哪来?

发布时间:2022-08-31    浏览次数:
0

再工业化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的战略新方向。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又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纷纷加码工业发展。

深圳将工业立市提到战略高度。今年5月,深圳发布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30条举措,明确“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6月,深圳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并重点提出“20+8”产业;同月,深圳科创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份纷纷提出“制造业强省”相关部署。其中,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强化高新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对此,福卡智库内部报告《再工业化:为了竞争,还是就业?》分析了从上至下再工业化的驱动因素和长远考量。

然而,再工业化与以往的工业化有何不同是另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再工业化当然不是重走当年工业化的老路,本质上是在新科技革命下对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探索,关乎城市转型和国际产业的竞争格局。

福卡智库内部报告《再工业化:为了竞争,还是就业?》指出,从城市转型的角度而言,工业4.0能够重塑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改善城市产业的物理形态,成为发掘城市化2.0时代的新经济增长点,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但是,工业在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传统工业所具有的吸纳就业的优势似乎正在弱化,就业问题将愈发凸显。

那么,如何化解就业难题?

福卡智库内部报告《再工业化:为了竞争,还是就业?》指出,就业机会恰恰就蕴含在工业升级的大变局之中:工业智能化加速了二产和三产的相互渗透,服务型制造业作为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支撑点。

不过,再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和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就业岗位被替代的难题,因而需要通过非市场化的手段对冲就业难题。

详细分析可参见报告原文,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购买。

温馨提示:已购买德培论道会员A的用户请勿重复购买。

图片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