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仍未进入大结局,俄罗斯近日宣布“北溪1号”输气管道无限期停止运行后,欧洲能源危机继续发酵。
当地时间9月5日,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飙涨约35%,创近6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同时也推动欧洲的电力价格上涨。
芬兰经济事务部长林蒂拉更是警告称,现在的欧洲能源市场具备了2008年“雷曼危机”的所有要素。
能源价格“震荡性上涨”正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欧盟国家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冬”。
一是上下游企业经营寒冬。在欧洲,能源价格上涨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全球最大锌冶炼企业之一Nyrstar,因为能源和电力供应不足崩断;全球铝业巨头挪威海德鲁宣称,9月以后,公司不得不将旗下位于斯洛伐克的所有铝冶炼厂彻底关停;德国本土境内的巴伐利亚州莱赫钢铁厂则直接宣布无限期停工停。
英国统计显示,如果高电费、高燃气费持续下去,十分之六的英国企业可能关门停业,而英国面临明年可能高达22%的超级通胀。
二是居民“用能”寒冬。民众不得不面对高额的能源账单,英国能源市场监管机构宣布,10月起,英国家庭年度能源价格上限将大幅上调80%。这引发了英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英国各地更是爆发了“烧账单”运动,把电费和燃气费账单烧掉,表示自己坚决不付。
不止英国,全欧洲都爆发了类似的烧账单运动。
法国总统马克龙说,我们这个冬天不再拥有富足,要过苦日子。
德意志银行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天然气供应仍然紧张,德国家庭今冬可能会转用木材作为取暖来源。
三是政府治理寒冬。能源危机导致政治危机是有先例的。2013年,保加利亚就因油价上涨而引发了大规模游行示威运动,最终甚至导致当时的政府下台。上一波能源危机也以拉美经济崩盘而告终。
能源危机、金融滞涨、经济崩盘……这波“能源荒”走势会否重蹈19世纪70年代那场能源危机的覆辙?
归根结底,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能源本就是一个杠杆,它能够产生明显的杠杆效应,影响国家发展、左右世界格局。
历史上,荷兰在16、17世纪经济的辉煌就得益于它能够方便地得到“泥煤”这种燃料资源,而泥煤资源的衰竭则是其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
与之相似,英国经济从18世纪以后表现出比荷兰更长久、更持续发展的原因,完全归功于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且及早大规模地进行了开发利用,“大量地生产和使用煤替代木炭作为热能的来源,对英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工业部门的大规模扩张因为能够得到大量的煤炭供应而有了可能”。
而英国强劲的经济实力则成为其日不落帝国的坚固基石,煤炭实际上在深层次上塑造着当时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只不过,这次它是反作用力。
另一方面,梳理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历次能源变局都摆脱不了被政治操弄的命运。
美国学者丹尼尔·耶金曾经说过一句有关国际能源政治的箴言:“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以来,能源中的地缘政治因素日益突出,因为“能源世界的所有问题都与国际关系密切交织在一起。能源问题比单纯的经济和市场问题有着更广的范围”。
正是能源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能源权力与政治权重的天然纠葛。在大国的博弈中,政治考量亦成为真正决定世界能源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
回到当下,此次俄乌战争引发的欧洲能源危机,表面上是地缘冲突引发的能源问题,实际上是美国背后精心操弄的结果,而美国推动俄乌战争的初衷,针对的最大目标或许本就不是俄罗斯而是欧盟。
但无论如何,此次危机都是短期的动荡因子。
从长期来看,人类要想突破资源瓶颈,解决能源问题还得依靠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迭代,不断用资源、新技术完成对传统资源、传统开发利用方式的替代。
福卡智库对于能源产业有多年的研究积累,相关研究都涵盖在我们最新推出的信息库“油气能源”中,该板块不但包括能源格局预判,还包括能源未来趋势、能源引发的变局等一系列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