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中国芯片能否突破美日荷包围圈?

发布时间:2023-02-02    浏览次数:
0

自CB4联盟之后,美国拉上了荷兰,签订了美日荷芯片方面的协议。诡异的是,和以往极力宣传不同,美日荷极其低调、秘不外宣,至今相关协议条款细节也未对外公布。反倒是荷兰ASML公司率先确认,美日荷已经达成了协议,数月之后后会实施具体措施。

对此,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表示,凭借庞大国内市场,中国芯片有底气突破“美日荷封锁”。更有专家称,“中国已有几家光刻机企业,也有商用产品,还有20年左右积累,现在这些企业形成2-3个集团,投入百亿以上资金,手握一定订单”,“在未来3年取得巨大突破,并不奇怪”。



福 卡 智 库



 02


中国芯片N大难题




要突破芯片掣肘,有几大难题须破解:

第一,芯片生产链超复杂。

你以为一个小小的芯片里面只要塞入一个ARM核就够了?实际上芯片的生产“画面”是这样的:仅芯片的种类就有几十种大门类,上千种小门类;一条生产线大约会涉及到50多个行业、2000-5000道工序;就连使用的设备、材料也是特厂特供的,几百种特种气体、液体、靶材,均需要专门的化工工业,芯片制造的设备多达16种;超净度空间比PM2.5还要小。尤其是作为最尖端的光学、材料学、机械等的结合体,即便ASML生产光刻机,也还有超过80%的零件需要向外采购,更甭说半导体技术落后一大截的中国。

第二,芯片生产难度超高。

芯片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每一步都是高难度操作。首先要提炼高纯度二氧化硅,做成比纸还薄的晶圆。紧接着要在晶圆上用激光刻出数十亿条路线,铺满几亿个晶体管。最后还得把每片晶圆切割封装好——目前指甲大小的芯片最高可集成150亿个晶体管。如此精细复杂的操作,没有长年累月的技术积累,想要造出来不简单。

第三,芯片投入太大。

各大芯片公司每年仅科研费用投入就高达几十亿元不等,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月产五六万片,投资达四五十亿美元。即便是中芯国际,成立后也还连续10多年都亏损惨烈,直至近3年才开始年度盈利,长期看不到收益的资本又怎肯冒险一试?并且即便有足够的资本,也不见得短期内就看得到回报。

第四,摩尔定律的诅咒

从技术迭代来看,摩尔定律既是芯片行业的祝福,也是诅咒。当年,摩尔的随口一说,成了贯穿行业60年的金科玉律,也是缠绕在行业头顶的生死咒符,所有玩家都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与此同时,行业龙头的护城河越来越宽,以台积电为例,电子产品飞速发展,产能捉襟见肘,台积电成了电子行业名副其实的“爸爸”。每当台湾地震,科技界没人关心地区领导人安危,只关心会不会影响台积电生产。可以说,台积电、三星、英特尔、ASML等在芯片领域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已经成为信息经济背景下的“新中东”,既把控着芯片资源,又引得各国虎视眈眈。

第五,产业生态建构不全

中国芯片产业受制于人,不是哪一个因素、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机构就能主导支配的,而是受困于整个芯片产业生态建构不全的束缚。



福 卡 智 库



 02


如何突破?



中国的芯片发展既无法重走“两弹一星”的老路,也难以复制国际上的成功企业模式,而是要复式意义上的再创造。

一是大政府+大市场的复式。

毫无疑问,芯片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例如,中国政府已将从事生产28纳米或更小芯片的公司免税10年;集成电路已被国家设置成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等。

但政府支持不意味着大包大揽,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资金循环使用的机制、项目遴选的机制等都应全部用市场化思维来解决。

总之,芯片破局离不开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协调、勾兑。

二是高校+企业的复式。

从中国当下的现实来看,既要攻关尖端技术,又要吻合市场规律,这就意味着不仅高校需要进行革命性变化,实现开门办学,企业也要自办学校,实现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到科技型企业的历史转变,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园区的复式体系,真正将“两股绳拧在一起”,形成“市场—研发”的正循环。

三是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复式。

芯片发展既要实现国内产业互补、协调和彼此支撑,核心产业版本升级,又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谋篇布局。通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积累来厚植基础,然后才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实现逆袭。

“落后”与“追赶”,是中国芯片史中的两个高频词。IC Insights曾经预测,中国要到2025年才能实现19.4%的自我供给率。中国想要突破芯片难关,还有很多关要过。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