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历来是个大问题。
惠誉解决方案公司的报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大米市场将出现20年来最严重的短缺,缺口将达到870万吨,为2003年全球大米市场出现1860万吨短缺以来最大,目前全球大米价格处于近十年来最高水平。
去年的洪灾使得全球第四大米出口贸易国巴基斯坦产量同比暴跌31%;受印度大米出口禁令的影响,大米价格被进一步推高。
自俄乌冲突爆发后,主要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乌克兰,产业受滞,且因港口封锁无法外运,只能借道转运国以进入国际市场,为此,欧盟还进一步免除了乌克兰的粮食关税与进口配额,以方便乌克兰粮食进入国际市场。
但由于未解决后续物流等问题,大批乌克兰农产品积压在转运国。不过,由于产品自身价格优势明显,导致这些国家粮食市场供过于求,严重冲击当地农产品市场,引发抗议。
目前,除波兰和匈牙利外,斯洛伐克也加入禁止进口乌克兰粮食的国家行列之中,同时,保加利亚宣布将禁令扩大到了蜂蜜、面粉或蔬菜等其他10种农产品。这使得本就处价格高位的粮价进一步飙升。
02 粮食成为金融产品?
“吃是有的吃,不过吃的背后全是危机。”
自古以来,粮食危机如阴影般盘踞在各个时代,而对于土地的掌握和控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决定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毕竟,没有了土地,一切的粮食生产都是镜花水月。
但问题是,由于人口和耕地资源在全球分布不均,粮食具有生产集中、消费分散的特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耕地占有量相差甚远。
数据显示,北美、欧洲和中亚地区耕地占全球35%,人口只占全球14.5%;南亚耕地占全球15%,人口占22%。
作为粮食保障第一环的耕地问题,就已经筛掉一大半国家,而有耕地也不意味着粮食就是安全的。
福卡智库信息库“粮食农业”专栏内文章指出,粮食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农业全球化、农业科技化与“看不见的手”在错配资源上的冲突。
以往而言,农产品的周期随着农产品的生长、生产周期,气候的变动周期,价格机制的调节周期,政策调控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现如今,随着非经典周期因素的介入,粮食逐渐演变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金融产品。
近年来金融化因素在农产品市场中不断深化并形成新的特点,大量流向农产品市场的资金通过衍生市场进行非传统投机,尤其是将指数基金作为主要手段。
供求状况难以反映农产品价格波动,而期货价格与指数基金的投机则成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推手。
福 卡 智 库 03 供应链结构上的错配使粮食问题难解
更何况,供应链结构上的错配也使得粮食问题更为难解。
就像此次“禁止进口乌克兰粮食”事件的发生,粮食问题产生的最大问题,主要不是如何生产它,而是如何将它运到需要它的地方。
基于粮食生产集中、消费分散的特点,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全球贸易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全球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必然会增加粮食需求,这种需求增长往往要超过本国粮食产量的增长。
而中国,虽然在粮食问题上做了很好的表率,但由于这种增长的粮食需求是靠严格的计划体制和城乡统筹来得到满足的,在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想要“抄中国作业”非常困难,只能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
在此基础上,一个高度依赖产粮国和供应链的粮食体系就此建立起来,任何国际贸易上的风吹草动都会成为粮食供应链的“不能承受之重”。
这样以贸易为核心的粮食体系也意味着,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话语权。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粮食出口国构成了垄断市场,一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度依赖粮食进口。
一些跨国粮商巨鳄垄断全球粮食定价权,借机谋取巨额利润,导致粮食可得性进一步降低,使得全球粮食被置于“买得起但买不到”与“有很多但卖不掉”两种极端矛盾的冲击之下。
以此看,当下的粮食危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生产不足导致的危机,而是在国际冲突干扰下形成的一种贸易手段。
尽管国家之间提出粮食安全倡议,但整体而言,这种画面很难实现。对于粮食的“短缺预期”让各个国家惊慌失措,竖起粮食高墙。
这并不是说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取消粮食贸易,而是在于培育各个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自己将饭碗捧在手里的能力。
更多详细内容可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福卡智库信息库“粮食农业”专栏。
该专栏内容涵盖:
粮食危机与科技革命;
农业如何投资;
粮价暴涨的影响;
粮食安全的“中等收入陷阱”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