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AI取代人类愈发成为现实
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与马斯克“双马对话”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的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同样的话题亦出现在美国民主党参选2020年总统大选的候选人辩论演讲上,华裔企业家杨安泽的竞选议题就是“机器人将至”。
李开复也曾经对人工智能做出评价,“未来十年,大概人类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交易员、助理、秘书、中介,这些事情,它都会比人做得好”。
十年未到,“AI取代人类”正成为愈加清晰的现实。
科技巨头IBM近日宣布:暂缓可以被AI取代的岗位的招聘,约7800人将被永久淘汰。
不止是IBM,此前Meta、微软、亚马逊等巨头已经停止了一波岗位招聘,纷纷表示要跟随AI脚步调整人员招聘计划。
而在这波生成式AI浪潮下,“被颠覆的第一家公司”已经出现——提供在线学习指导服务的Chegg公司承认,学生对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兴趣“大幅飙升”,开始损害其销售,目前股价已接近腰斩。
02 AI与人类发生冲突背后的实质原因
这波看似是AI对抗人类的战役,实质上是科技经济时代发展所必然走向的“人口过剩”的局面。
在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工作环境已出现巨大变化。“适龄人口=劳动力”这个等式已经不再成立。
如果说,工业时代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量”的积累,那么在今后的智能时代,则是从“量”转向“质”的飞跃。
知识信息变得过剩、贬值,然而,智慧依然是稀缺的、升值的,科技经济时代制造“宏观人口过剩”的同时也史无前例地制造“智慧分子人口紧缺”。
而从知识到智慧的进阶,不仅要穿透复杂看到本质,从纷乱的表象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更要抓住繁琐信息间的联系,挖掘出万物背后的运行逻辑;还要在此基础上创新创造,在旧有的知识体系上创造新价值。
故而,智慧分子不是掌握知识、胜任流水线工作的“技工”型人才,而是能够具备无穷创意,能够完成高价值创作工作的“哲学家”型人才。
而智慧分子也将打破人与AI的二分对立,具备以智慧驾驭人工智能,实现价值、创造价值的能力,既能以人工智能为其所用,又不会被人工智能所限制。
这也就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始终存在着的最后一公里。
福 卡 智 库 03 人类将与AI错位互补
福卡智库信息库“人工智能”专栏分析认为,人类将与AI形成错位互补,既能够发挥AI在信息检索、聚合知识方面的专业性,又能够啮合人类在概念勾连、创新创造方面的深刻性。
首先,理解和掌握变化与趋势,以创造力参与其中、塑造新的价值、创造高质量内容。
能够自动化的通常都是重复的、无趣的领域,目前,AI创作内容其实是基于已有的内容进行重新拼接。因此,未来人类文化财富总量的提升,依然要依靠持续地原创而非机器生成。
例如,目前部分实时新闻稿已经由写作AI接手,但此类AI却依然无法胜任文学作品的创作。在每个人都能运用AI生成平庸作品的时代,能够脱颖而出的必然是创意。
其次,结合人类跨学科思维与AI信息检索能力不断探索知识边界。
AI的长处在于检索已知的信息,而非对未知建立连接。与之相对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
跨学科或者说交叉学科研究对于人们取得科学技术的原创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的意义重大。
再次,结合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提高AI产出质量。
AI虽然擅长对于信息的汇总,但却不善于对于信息准确性的甄别。更有甚者,为了强行回答用户问题而编造扭曲事实。例如ChatGPT的回答,往往是大段长段生成的冗长内容,虽然看似逻辑自洽,但有时却是在一本正经地“忽悠人”。
因此,如果对于AI给出的信息,必须由人类实现监督鉴定,否则半真半假的信息将毫无价值。
最后,结合人类感性共情的能力使得AI作品真正深入人心。
人类不该花精力和机器与AI比效率、比计算力,这是在用人类的短处去PK机器与AI的长处;像AI只擅长处理信息却不能理解情感或道德,甚至在数据干扰之下频频出现“黑化”。
然而,内容的创造是为人服务,这就使得创作者必须具备能够认识、管理、感受和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但从原理上看,AI又注定不可能具备情感能力,因此人类感性共情的能力将是与AI互补最重要的一点。
更多详细内容可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福卡智库信息库“人工智能”专栏。
该专栏内容涵盖:
人工智能与社会政治发展的趋向;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产业、市场的转变;
机器人与穿戴设备风口分析;
人工智能与就业发展;
智能社会与情感社会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