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止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形容词,承载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繁荣、摩登的最极致的想象,也包容了一切极致幻想与欲望。
而论及上海人,人们从未停止过褒贬不一的议论,有人想到精明,讲究“做人家、过日脚”,螺蛳壳里做道场,“买下脚”即为一例;有人想到腔调,无论是成熟又雅痞的老克勒还是能作会嗲的上海小囡,就连流氓都比外地的有派头,富有更多传奇色彩,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无不亦侠亦盗看谁不爽至多一句“拿伊做脱”(把他杀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的“多副面孔”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上海杂糅世俗性、商业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的独特人文体系——海派文化。
当年海派文化风靡一时,任伯年的写实通俗画,周信芳的改良京剧,穆时英、张爱玲的小说,刘雪庵所作的《何日君再来》《夜来香》等均是这种文化生态盛极下的产物,其影响甚至穿越了时空——时至今日,论海派文化,人人言必称老洋房、石库门、十里洋场、旗袍……仍然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作为海派文化最纯粹的表现方式。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技迭代以几何式的速度推进,海派文化所独有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已经愈发显得苍白。当年的文化标杆放在如今已经不再够看,缺乏了持久的吸引力。
早在上世纪末,张汝伦就曾指出,“上海文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已不居领先地位”;如今,“上海味”似乎更多停留在历史的回忆中,时代的特征逐渐稀薄,后续创新乏力,面临过度商业化、媚俗化、娱乐化等诟病,已不足以继续支撑上海这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时代风韵。
上海较之于其他城市,已经陷入了“我有的你也有,我没有的你还有”的尴尬境地。
上海依然是热闹的,但上海却少了时代性故事,特别是引领时代、为人瞩目、让人神往的故事,就连新闻故事都变得乏善可陈。
到底是上海缺少故事,还是上海没有讲好故事?
无论是哪一种,作为一座锚定全球卓越城市的城市,打造并讲好上海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故事,彰显上海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魅力和韵味,是上海无以回避的时代命题。
故事的背后是想象,是活力,是空间,是机遇。
作为排头兵型的城市,上海也理应担当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排头兵,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这背后不仅包含文化的重塑和再造,而且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迭代升级。
针对上海以及接下来经济发展的格局、空间和方向,福卡智库将在闭门研讨中进行分析研讨。
本次研讨特色:
议题亮点
探讨上海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空间、产业未来方向。
场景亮点
1、上海怡沁园度假村,位于崇明生态岛的中北部,地处东平国际森林公园南侧,毗邻根宝足球基地,总占地面积为33.3公顷。度假村内草木葱茏、湖水澄碧、百鸟鸣唱,在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感受回归大自然的宁静中,探寻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趋势。
2、参访东平草堂,感受红墙黛瓦、飞檐斗拱、叠山理水、园林如画。
生态亮点
参访生态绿地崇明北湖,这是上海最大的人工湖和第二大湖泊,也是上海第二个能见到蓝色水面的湖泊,北湖上经常有白鹭、野鸭等候鸟群栖息逗留,亦是上海最后一块蛮荒之地、宝藏之地,蕴藏着上海未来生态化发展的无限空间。
福卡智库内部研讨以敏感、深刻、系统的视角分析经济社会形势,在这里将收获“听不到的见解,看不到的场景,遇不到的贵人高人和想不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