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机构密集重组、国际标准快速融合下,相关ESG评级产品、ESG投资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但有关ESG体系的建设却一直是“进行时”,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主观性过于强烈。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区别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对国际现存的多种ESG体系注定无法生搬硬套,这也直接导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价值难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得到充分展现。
近期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2022-2023)》提出,以国际ESG共性指标作为普适性基础框架,同时推动基于中国国情与战略布局形成特色ESG指标的“1+1”ESG框架逐步成型。
有别于欧美国家,我国ESG指标体系构建呈现“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变化”双轨推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环境维度:
主要特点: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建为目的,指标设置上多从“生态文明建设”议题出发;
衡量标准:企业绿色转型、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表现(逐步纳入气候风险管理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指标);
其他:绿色识别和认定主要基于政策引导,如《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录(2021)》等文件(新版《绿债目录》已领先国际标准,将“清洁煤”技术等高碳项目予以剔除)。
社会维度:
主要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国家宏观战略的执行,以准确衡量社会需求和本士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主动性;
衡量标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农业发展、灾害救助、公共卫生等内容;
其他:将人权和平等放宽到企业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回应。
治理维度:
主要特点:指标参照国企央企等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企业主体现状,将国际通用议题与既有国情制度进行融合;
衡量标准:本士指标体系融合了“党建”内容,以保证对国有企业的治理特性和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特点进行科学的可持续表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