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今天任正非也发出疑问,“国家发展工业,过去的方针是砸钱,但是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
这两问,直捅中国基础研究人才薄弱的软肋。
早在1956年,我国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就将半导体科学技术列为当时国家新技术四大紧急措施之一。
近70年过去,如今在半导体芯片科学技术领域,中国的话语权仍“人微言轻”,基础原因之一,就是芯片人才欠缺。
据中国半导体协会分析,2022年中国半导体专业人才缺口超25万人,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至30万人。根据猎聘的人才紧缺指数分析(大于1,表示人才供不应求;小于1,表示人才供大于求),半导体芯片行业的人才缺口非常之大,尤其是数字前端工程师和模拟芯片设计工程师的芯片设计型人才,其人才紧缺指数已经超过了10。
福 卡 智 库 02 根本在于有效供应不足
如此巨大的缺口,却不能只靠“数量”去填满。
作为技术驱动型行业,以高级工程师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人才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石。但与一般工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半导体产业对工程化、精确度要求极高,因此天然地对人才要求更高,人才培养周期更长,刚从高校毕业的人往往需要经过1-2年的基础专业技能培训才能实现真正的“上岗”。
根据韦尔股份、兆易创新、紫光国微等前十强芯片上市企业数据,其员工学历构成中,硕士以上人才占比约34.18%,本科学历人才占比约39.62%,专科及以下人才占比约26.2%。公司核心研发类岗位中,硕士学历占70%以上。
正因为芯片产业对人才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虽然行业用人需求缺口大,但与此同时,截至到国庆节前,2024年半导体专业应届研究生拿到的offer不到1/3,形成了一边是近30万的人才缺口,另一边却是芯片专业学生的“就业寒冬”这样看似矛盾的局面。
究其根本在于芯片产业人才供应不足并非“量”上的不足,而是“质”上的有效供应不足。
而提升芯片人才质量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无以回避的一关。
福 卡 智 库 03 靠人才“逆袭”的韩国
“弹丸之地”的韩国,其芯片产业如此厉害,除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机缘,“人才逆袭”功不可没。
1988年,日本半导体产品的全球市占率曾达到49.8%,是同时期韩国企业总和的14倍,其中,在技术优势最明显的DRAM存储芯片领域,日企的全球市场份额甚至占到了80%。
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的经济建设重心开始向重工业倾斜,政府倾其所有国家资源,集合财团之力,扶植芯片企业发展。此后20年时间里,三星半导体技术投资长期占据其销售额的80%,个别年份甚至达到销售额的3倍。钱没少砸,但三星与日企的技术差距却不见丝毫减少。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三星悄然发起了对日本半导体的“抢人大战”。
数据显示,整个90年代,从日本出走的高精尖人才,近40%都流向了韩国企业,仅从东芝一家企业,三星便成功挖走70多个技术骨干。
与此同时,韩国为芯片产业制定了BK21人才战略及强大的产权保护机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高效融合,防止半导体技术泄露、逮捕产业间谍、维护知识产权。政府与财团的合谋成就了韩国的芯片产业,这也让“三星共和国”成为超越国家的存在。
信息时代的芯片就如同工业时代的“石油”一样,直接关系着每个国家民众的福祉,也续写着一个国家的国运,围绕芯片技术的战略封堵和着眼芯片控制权的激烈争夺已成为国家博弈的焦点,而人才竞争更是其中的“风眼”。
中国在芯片产业人才布局上已经“慢人一步”,后续又将如何弯道超车?
福卡智库推出的专题报告《芯片风云:命门与战略方向》跳出单一视角,站在国家竞争的高度,市场、资本、技术、生态的宽度,产业变革的深度,揭示芯片产业发展的逻辑、脉络和演化,帮助读者站在上帝的视角看清芯片产业发展的“今生后世”,看懂中美科技竞争的本质和趋势,搞清信息经济时代“血脉”的大格局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