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股“反向消费”的热潮正在席卷而来,为早已势如红海的消费市场再添波澜。消费者开始“言不由衷”:一边是网民们纷纷调侃自己在经济寒冬的大环境下“吃泡面都快要加不起鸡蛋了”;另一边电子产品市场却火爆异常,iPhone 15发布会后8个小时仅京东平台的预售量就达到了222.8万台,华为Mate 60门店排队长度超过一公里。厂商与平台也在“上下求索”:一边是快时尚品牌强调“高端化”,根据品牌官方数据,ZARA从2022年1月开始每个月的起售价都较同期提高10%以上;H&M集团旗下的高端副牌& Other Stories和ARKET也纷纷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开出品牌首店。另一边电商平台则进入“卷低价”的激烈竞争中,不仅马云判断“接下来是淘宝而不是天猫的机会”,刘强东也强调“失去了低价优势,其他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都会归零”。种种“反常”现象扎堆涌现,消费市场的未来走向愈加耐人寻味。
在舆论场中,“反向消费”被定义为从“注重‘面子’的极奢主义”到“注重实用性的极简主义”的“反向追求”,表现出消费者正从消费符号逐渐转向实效价值——可见当前消费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嬗变。具体而言:一是主流消费观念转向理性务实。消费聚焦点从“买买买”走向“性价比”。不仅普通人不再为奢侈品买单,如Saint Laurent推出的基础入门款遇冷;高净值人群也开始减少开支,根据品牌官方数据,爱马仕集团收入按固定汇率计算仅增长15.6%,而2022年同期为32.5%。不仅临期商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例如晚间面包房推出价格只有正价的一半的面包盲盒;“蹭老式消费”也成为越来越多中青年人的选择,例如年轻人跨界报名“夕阳红”旅行团,上班族在社区助老食堂实现“吃饭自由”,“00后”涌入老年大学与“60后”同桌一起上兴趣班。二是对品质的要求却并没有随之降低。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以“少而精”为特点的极简消费成为新一代消费者不约而同的共识。民生智库发布的《2023城乡消费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居民消费观念集中表现为“关注品质,少买点、买好的”。他们在食品选择上追求新鲜和营养,在服装选择上追求质感和版型,在生活用品选择上追求功能和耐用。三是从关注物质享受延展到满足精神需求。越来越多人在减少物质需求的同时转向精神消费。例如演唱会市场空前火爆,《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达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