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作为美国高科技巨头,苹果和特斯拉对中国供应链正采取截然相反的调整策略。一方面,“果链”退出意味明显:苹果在“去中国供应链”。拿iPhone手机的成本构成来说,中国供应零部件占比从iPhone12的4.7%下降到iPhone 15的2%。其中,欧菲光在被踢出苹果供应链以后,净利润直接暴跌了96%,并遭遇连续三年的亏损。在与34家中国供应商终止合作关系之后,又有13个中国供应商被踢出“果链”,苹果开始向印度等东南亚市场转移,并鼓励代工厂搬到印度市场发展。另一方面,“特链”却坚定加码:不仅将中国供应链本土化率提升到95%以上,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的员工也几乎全是中国人。一台在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特斯拉轿车,包含超过400家中国本土一级供应商为其生产的零部件,其中超过60家供应商已加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特斯拉公司制造副总裁直言:“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更大层面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成功。”两家企业为何对中国供应链采取如此相去甚远的抉择?
在此背后呈现出苹果和特斯拉大相径庭的经营策略。一是苹果看重劳动力的优势,而特斯拉注重生产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