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业的开放与发展对于实现高质量增长、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名列前茅,其共同特点在于它们不仅是在岸金融中心,更是离岸金融的重要枢纽。以伦敦为例,其通过开展欧洲美元业务,迅速崛起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佼佼者;纽约则通过实施国际银行设施(IBF),奠定了其国际金融中心领头羊的地位。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说明了离岸金融业务对于提升国家或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性。
离岸金融被誉为金融“皇冠上的明珠”。事实上,离岸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为推动中国金融业深化开放,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立下了汗马功劳。离岸金融活动作为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内容,显著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水平。在自贸试验区内的离岸人民币活动日益活跃,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性得到增强,国际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频率也随之提高。不仅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投融资和贸易结算提供了便利,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对人民币的需求和接受度,从而强化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随着离岸金融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正逐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境外资本流入,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离岸金融活动可以优化我国金融资源的全球配置。通过灵活运用境内外金融资源,离岸金融活动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它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促进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顺畅进行。离岸金融活动加强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离岸金融这一平台,我国得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更紧密的金融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仅为我国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更多机遇,也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发展离岸金融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一直以来,政策对离岸金融发展都给予了巨大支持。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离岸银行管理办法》,1998年颁布《实施细则》。2013年自贸试验区成立,标志着自贸试验区与离岸金融的结合。2015年4月,原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自贸试验区内有离岸银行牌照的银行可开办离岸银行业务,标志着“自贸试验区+离岸”模式的正式形成。2019年,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指出,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统筹发展在岸和离岸业务的枢纽。2020年,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支持浦东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等。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发文《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正式开启了“自贸港+离岸”的模式。2021年7月,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202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对于横琴和前海发布指导意见,提出要在横琴和前海探索发展离岸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再次提出要在离岸金融等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政策之所以如此密集、一再出台,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含义和重大战略考量。此外,发展离岸金融不仅有政策支持,还有市场真实且巨大的服务需求。中国离岸金融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中资跨国企业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和外资来中国展业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涌现出了很多非常有实力的中资跨国公司。这些中资跨国公司背靠着中国巨大的市场,积极拓展全球市场,自然会产生对离岸金融服务的需求。理想情况下,如果母国能够提供离岸金融供给,则中资跨国公司的海外布局将事半功倍。截止到2022年末,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达到2.90万亿美元,但在如此巨大规模背后,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大部分走出去的企业,并未选择中资金融机构作为其全球布局的引路人,而往往会选择境外金融机构为其量身打造离岸金融服务。数据显示,我国具有离岸经营牌照的四家银行所办理的离岸银行业务资产总规模,从最高峰2017年底的700亿美元左右下降至2022年底的620亿美元左右,下降比例达到了11.4%;而同期我国GDP却从2017年的83.2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121.02万亿元,增长比例达到了45.48%。这表明中国离岸金融服务体系不仅与国际同业竞争时不占优势,也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外资跨国企业对中国离岸金融服务也有很大需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未来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经济运行稳定,人民币资产对境外主体有很大吸引力,外资跨国企业有很强动力进入中国市场,自然对中国的离岸金融服务有巨大需求。然而,即便在此背景下,外资跨国企业更多还是选择境外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这并非缘于外资更偏好外资,而是外资需要的离岸金融服务,中资金融机构提供不了,再加上我国资本账户短期内难以完全开放,市场化和法制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阻碍了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进一步发展。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我国在离岸金融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发展路径仍不清晰、风险管理理念有待提升、政策体系还需完善、市场活跃度不高、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离岸金融的国际竞争力,也制约了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归根结蒂,中资金融机构离岸金融业务相对于国际同业与市场需求而言,竞争力亟待提升。因此,福卡智库拟联合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于近期开展“离岸金融和自贸试验区的理论与实务”专题研修活动,届时将邀请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上海金融业联合会资深离岸金融专家及金融业内实操专家等和研修者们面对面交流。通过深度学习和研讨,提升研修者对离岸金融和自贸试验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理解,深刻把握其核心要素与运作机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与实操演练,增强在离岸金融、跨境金融和自贸试验区政策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确保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作为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平台,促进研修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离岸金融、跨境金融与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