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量涌入小红书的TikTok“难民”引发广泛关注。一位在中国学习八年中医的塞尔维亚女孩苏俐娜发挥所长,教外国人“中式养生”。中国人是如何治疗偏头痛的呢?预防和治疗感冒的中国方法有哪些?……除了学中文 ,外国人在在小红书寻医问药,学中医问中药。
近年来,中医在国外的认可度似乎已超过国内。目前,80%的日本医师会给病人开具汉方药,从事汉方的医师已超过10万人。约150个汉方药处方被列入日本公共医疗保险的用药范围,每年的销售额达1000亿日元以上。
就连美国人也迷上了中医。据美国劳动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初,美国有34,524名活跃的NCCAOM执照中医。目前,美国已经有8000多所中医院,遍布各个角落。
反观中国,中医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70785个,而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仅有92531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1523.7万人,而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仅104.5万人。
此外,中医的经费远远不及西医的一半,职称评定待遇也低于西医,甚至诊费、针灸费等都远低于西医的检查费和手术费。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打着中医旗号的招摇撞骗者,或夸大疗效,或售卖假药,让中医医师专业性屡屡遭到诟病。
中医为何在中国被边缘化?问题出在哪里?
中医从曾经的庙堂之高,逐渐陷入如今的江湖之困,令人唏嘘感慨。究其原因:
其一,“悬壶济世”的感性色彩和文化属性,在市场经济下被放大。
一方面,中医的济世救人本质被商业化冲淡甚至扭曲。从以中医养生为幌子的“江湖游医”成为网红,到资本席卷中药材市场,不法商人唯利是图,让正经中医背了锅。
另一方面,中医本身的“玄学”属性被过度神化。从认知角度来看,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文化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经络穴位等概念,由于缺乏直观的可视化证据,难以被现代科学完全理解和验证,使得中医多了一份历史留下的神秘感。
只因为中医的治疗是“黑箱操作”,缺少解剖学依据,就把中医和伪科学甚至玄学画上等号,进而在传播过程中被夸大和神化。
其二,“师带徒”传承模式带来的信息壁垒与派系化。
数千年来,以师带徒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造就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名家,但派系之间却缺少统一的理论体系。
正如中医名家郭生白所说:“中国历朝历代皆名医辈出,每一时期的医者各有其独特之处,鲜有能将其精髓完整传承者。其所传之后学,即便是亲子,亦难以复现其真谛,此乃中医之一大特色,亦为其固有之局限。”
例如,经方派的医生们擅长使用《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温病派则擅长使用温病疗法。时方派不拘于古方,灵活运用各种方剂。不同的派系逐渐形成,各自为营。派系化还可能引发内部竞争和门户之见,一些“绝招”往往不愿公开,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验方因此失传,江湖气息愈演愈烈。
其三,近代“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中医文化被“强行遗忘”。
五四运动之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在带来新思潮的同时,中医一度被质疑,之后中医一直处于被审视、被验证的境地。中医被置于西医标准之下进行验证,中药的有效性也需依照西药的方法予以评价。
中药西管,使不少古方变得不合规;中医西化,让许多民间中医陷入困境。多年来,中医难以打破“以西律中”的桎梏,逐渐在医学界失去了其原本正统的地位。
更为关键的是,农耕经济孕育的中医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面临时代性矛盾:
一是慢调理与快节奏之间的矛盾。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身体全面调理,治疗需时间积累才能显现出效果,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需多次治疗。然而,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时间成为了最为宝贵的资源。人们往往追求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也希望能够迅速见效。在以效率为重要考量的现代社会中,中医昔日的辉煌逐渐被时代的喧嚣所掩盖。
二是经验传承与量效实证之间的矛盾。
科技进步沿着实证科学越来越专业,而中医则越来越无法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并且裹挟着江湖习气。其本质在于,中医所讲究的经验传承,与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方法论的近代科学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大量在临床真正有效的中医方药和治疗经验,一旦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作为衡量中医的“金标准”,均被“科学”地否定,无法得到继承、发扬和推广。
三是个体化与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在现代社会,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主流趋势。产品生产中,标准化流程能确保操作一致性,便于监控和评估生产及质量;用户体验上,标准化给人安全感和信任感。但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身体状况,治疗方案依照患者的多因素调整,“一人一方”常被质疑剂量不科学。
如 20 世纪50年代,蒲辅周先生用98个不同处方治愈167例乙脑患者,远超世界先进水平,却因一首方剂治愈率不到两人被当时卫生部领导否定。
而西医与近代科学天然契合,得以在工业经济背景下快速孵化发展。
一方面,瘟疫和连绵的战争,让擅长外科的西医成为宠儿,外科手术和抗生素快速崛起,受过系统现代医学训练的医生成为战场上的主力。
另一方面,得益于化学工业的发展,西医研究不断地深入分子细胞,向精细化和专业化演进,高等教育进一步促成了西医学术的共智迭代,使有着临床诊断数据、客观标准的医学观念成为共识。西医由此在工业文明基础上走向了以确定性为前提、病理研究为导向的科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