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德国变天:政治已陷入系统性失序!谁能扭转?|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02-24    浏览次数:
0
当地时间2025年2月23日,德国新一届联邦议院(议会下院)选举投票结束。出口民调显示,中右翼反对派联盟党得票率第一,右翼民粹政党选择党得票率第二,获得该政党有史以来最好成绩。

针对德国选举情况,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在他自创的“真实社交”平台上发文评论说,“看来德国保守党赢得了这场备受期待的重大选举。与美国一样,德国人民厌倦了多年来盛行的不合常理的议程,特别是在能源和移民问题上。对于德国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对于在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来说,这也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事实上,德国目前的政治处境是系统性的“失序”状态。其中分为内核、遗留与“灵魂”三大模块:
所谓内核问题,即德国执政联盟与政党结构的“离散化”,使之无法搭建起强有力的领导中枢。自三党联合政府(社民党、自民党与绿党)2021年底上台以来,德国社会各领域的稳定性就呈下降趋势。随着其执政进入下半场,经济政策更是受到各方政治力量掣肘。
绿党方面,既要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又不愿削减用于绿色转型的投资。该党目前主管德国的外交与经济部门,在财政支出领域一向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其基本诉求是“推进绿色社会革命”,整体立场属于典型的“白左”,凡涉及非法难民安置、对乌军事援助等话题,从来不吝珠玉。然而,德国财政毕竟不是“大风刮来的”,社会大众对绿党一系列劳民伤财的政策颇有怨言。
而自民党方面,则是严守财政纪律,拒绝增加额外的财政赤字。自民党旗帜鲜明地主张贯彻经济自由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减税,尤其反对提高增值税与社会福利项目。如在2024年财政预算案纷争中,面对绿党暂停“债务刹车(新增财务赤字不得超过GDP的0.35%)”机制的要求,德国财政部部长、自民党人林德纳多次回应,取消债务刹车机制是绝对不可触碰的红线。
社民党方面,本该起到“顾全大局”的作用,奈何执政伙伴都不“买账”。相较联盟党人默克尔,社民党人朔尔茨显然要弱势许多,且不善于沟通,只能夹在两个强势执政伙伴之间左右为难。某种意义上讲,三党联合政府如今就是所谓的“强扭的瓜不甜”。
至于遗留问题,主要是默克尔政府留下的政治难题逐步积累,已有尾大不掉之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德国如今“失序”的政治生态,执政长达16年的前任默克尔政府亦是责无旁贷。其过失主要有二:
一是在环保政策上,过早地让德国淘汰了核能,导致在能源方面陷入“一条腿走路”的窘境。早在科尔政府时期,默克尔就担任环保部长,对“绿色转型”议题算是比较有感情的。但她“步子迈得太大”,在2011年宣布“于2022年前关闭德国境内全部17座核电站”。如此一来,在核能、煤炭都无法依赖的情况下,德国要么选择与俄罗斯开展油气合作,要么选择进口美国页岩油,极大地削弱了能源安全自主的可能。
二是极尽冒险的难民政策,不仅在外交上授人以柄、制造摩擦,同时也给国内极右翼“送助攻”。当2015年叙利亚难民危机爆发之时,默克尔政府将国门打开,并主张欧盟各国步调一致地接收难民,导致社会迅速负荷过载、民怨沸腾。为解燃眉之急,默克尔政府又以重金收买土耳其,希望将难民截留在土耳其境内。殊不知,此举养成了欧盟国家对土耳其的政治依赖。且德国答应土耳其的“许诺”后来很多都没有落实,平添了许多外交纠纷。更关键的是,难民大量涌入德国,严重激起德国国民的排外情绪,如今德国极右翼政党的核心诉求就是“遣返难民”。就如兴登堡政府之于纳粹一样,倘若日后极右翼得势,默克尔政府一定程度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德国的两个“灵魂”,欧盟与北约之间的分歧,使德国在地缘战略上“左右为难”。北约和欧盟都是二战后组建的,两大组织的总部也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在其中均扮演主要角色。然而,欧盟与北约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政治使命。虽然欧洲两大国际组织成员国多有重叠,但二者各有“使命”:北约是美国用来维持对欧洲绝对统治力的工具,而欧盟则是欧洲国家谋求战略自主的理想尝试。
德国夹在其中,主观上想维持平衡、闷声发财,实际却成了“走一步退一步,受制于外”的局面。
一方面,德国既利用欧盟,又对战略自主虚与委蛇。长期以来,凭借共同市场与共同货币红利,德国制造品得以在欧盟境内倾销无阻,同时又能虹吸东欧、东南欧的廉价劳动人口,德国当真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却一向对欧盟战略自主缺乏积极性。但凡法国构思比较大胆的欧盟军事合作,德国往往会在小步伐上配合,如共同采购武装力量、部分军事工业合作等,但不愿意走得更远,如成立“欧洲军”。
另一方面,德国想挂靠北约,但又要淡化“北约东扩”对俄国造成的地缘冲击。因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德国与俄国建立了相对和睦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能源领域不断加深合作。然而,随着美俄战略碰撞加剧,以俄乌战争为代表,北约对欧洲事务的影响权重迅速盖过了欧盟。德国只能追随其后,至于俄乌战争的实际走向,德国仍旧“说不上话”。
如今,德国政治的系统性“失序”已经昭然若揭,其内部纠缠的矛盾、分歧以及对外战略的无力,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事实上,真正动摇德国经济根本的威胁在于工业品挤压。
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看德国自身,其发展“越走越窄”,迟迟跟不上科技经济时代的浪潮。这也就决定了,德国经济“探底”的空间还很宽广。就数字化、新兴产业转型来说,德国迈出的步伐过慢。目前德国在人工智能、IT应用以及电动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乏善可陈。数字基建尤其落后,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7月全球固网电信网速排名中,德国仅排在第55位。就传统产业来说,日益萎缩的劳动力群体大大削弱了德国产业竞争力。据德国联邦劳工局称,劳动力短缺危机影响了六分之一的职业,每年给德国经济造成高达1210亿美元的损失。而看德国外部,以中国为代表的“工业品挤压势力”将从根本上动摇德国产业的国际地位
然而,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德国经济越恶化,扭转政治“失序”的可能就越大。在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下,德国政治才会逐步踏上自我修复之路,最终将拥抱务实主义路线,在中美、美俄之间寻找更平衡的政治站位。在此之前,德国政治有可能经历一波三折、翻来覆去的混沌期,其固守的政治偏见、执念也都将在历史演化中冲刷干净。就像毛主席总结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就如当年美国放弃敌视中国、对华建交,也正是在越南战争失败、经济陷入滞胀的背景下达成的。因此,唯有在经济上吃尽苦头,德国政治才有调摆到正常区间的可能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