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里,电商“1元包邮”、外卖“满减大战”、网约车“补贴竞赛”、汽车品牌“价格战”、制造业“价格血拼”……各行各业的“价格战”如火如荼。
起初,消费者因低价优惠而欣喜,但随着时间推移,背后隐患逐渐显现。在刚刚过去的晚会上,翻新的卫生巾、纸尿裤,不消毒的一次性内裤,增重的虾仁……为了拼命“卷”低价,无良商家只能进一步压低产品标准。然而,价格战打到最后,是全行业的颓败。一味压低成本,最终反噬的还是消费者;而牺牲利润来赢得销量,甚至还要做亏本买卖,则成了价格战的最大陷阱。其实,从市场发展角度看,内卷普遍存在且是必然,因为市场经济鼓励竞争,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1981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冲破思想禁锢的春雷”,就让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卷出了一次次的产业创新、提质增速。而且,谁先卷出新天地,谁快人一步拥有话语权,谁就能笑到最后。尤其是中国式内卷,刚开始还是通过不断降本增效、快速迭代,以价廉物美迅速替代西方产品,但竞争到后来,反将手段异化成目的,不是为规模而增产导致过剩,就是为干掉对手拼命烧钱,甚至不惜亏本也要占领市场,结果可想而知。正如华为在内部论坛讨论的七种内卷,制造过剩导致资源浪费不说,还在过度竞争中拖累整个行业发展,无疑是从正向推动变成了阻碍升级的绊脚石,反内卷自然在情理之中。只不过,反内卷也非“一竿子打翻整艘船”,既要发挥适度内卷带来的正向刺激(走出舒适区创新控制成本等),用得恰当或可自我革新,又要纠偏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重复建设与同质竞争导致内耗),弄得不好就是破罐子破摔。好在,在内卷的迷雾之中,也蕴藏着破局的机缘。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低价为王”的老路注定走不通了。政策侧重“扩大内需”,实际上是让市场回归理性与价值。行业玩家若能跳出“低价竞争”的陷阱,从价值创造的角度重新定义规则,便能在风浪中找到新的航向。一来,政策引导与行业觉醒。国家层面提出“反不正当内卷”,其实是对“内卷”经济的一次釜底抽薪,要求市场从低价竞争转向价值创造。政策引导下,“扩大内需”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市场重塑的核心策略。二来,消费者觉醒后更多地用脚投票,一味降价的企业,正在被“品质为先”的玩家挤出赛道。曾经风靡一时的“低价至上”策略已难以为继。一味降价的企业,正逐步被“品质为先”的玩家挤出赛道。曾经一天创下2700亿元成交额的双十一辉煌,已成为过往的高峰,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的理性甄别和精心筛选。淘宝推出“去谈价”功能成为这一趋势的代表。该功能位于购物车商品结算界面,用户若看到标有该字样的商品,即可点击进入与商家的聊天界面,主动参与价格协商。这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议价的变化,展现了消费者对商品从高品质材料、个性化设计,到售后服务与品牌责任的考量,商品的价值不再仅仅由价格标签决定。一方面,从内容看,相对于政府反内卷,反的是政策内卷、招商内卷,更多是自己操心太多而搅浑了市场;市场反内卷,反的是不正当的过度竞争、无利可图的价格战等,更多是在烧钱等外力怂恿下市场机制受阻或失效。因此,市场反内卷绝非反市场,而是认识到内卷的两面性,把握内卷的尺度,平衡好市场竞争与行业利益、国家战略的关系。毕竟,市场遵循优胜劣汰,产能过剩就要淘汰,这是常态的市场内卷。但百年产业变局下,往往会出现全行业亏损乃至被颠覆,这就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问题,而涉及行业生死与社会问题,需要产业联盟做好行业震荡的预案准备。另一方面,从手段看,政府反内卷,既要收回多动的“行政之手”,还得为市场引方向、立规矩,变政策洼地为改革高地。相对于市场的一哄而上,政府不能盲目增加产能,而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双管齐下,纠偏市场的偏态,为市场指明道路。仅在反招商内卷上,地方就可以用股权投资替代税收返还、用产业引导基金代替财政补贴,从靠政策和大项目招商转变为靠营商环境和生态链招商。至于市场反内卷,不止于打破恶性竞争的过度内卷,更在于靠创新驱动来穿越内卷。因为竞争的本质是开放与创新、多样与互融,而非体内循环、重复累赘乃至内卷消耗。说到底,还是自己太菜才被内卷,甚至瞎卷,因此“打铁还需自身过硬”,从产品、技术到模式,以创新突围“以攻为守”,方能脱身红海、驶入蓝海,破圈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