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之下,出海是此前很多企业的“出路”。然而,如今出海企业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全球化布局了:
在特朗普挥舞的“关税大棒”之下,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也未能在此轮风波中幸免,许多热门出海地,如印尼、泰国、越南等,均被征收超过30%的对等关税。不仅如此,此前的“800美元小额豁免”政策也确认取消,将征收30%的关税或者25美元每件的关税(6月1日后将上升至50美元每件)。也就是说,不仅传统大宗商品出口面临着更高关税壁垒,通过跨境电商渠道的“小批量、多批次”出口模式也受到直接遏制。但事物的一体两面往往“危”与“机”并存——这也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倒逼中国企业从“低价竞争”转向品牌化与供应链全球化布局,甚至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中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型的关键节点上,企业也面临着出海困局:约90%外贸企业停留于代加工生产模式,深陷价格红海;而成功品牌最高溢价可达商品价值的300%。然而,从商品到品牌并非一朝一夕,既要深究新时期企业品牌化的内核与外延,还要横向对比西方成熟品牌优劣势,更要在独具特色的炼化中逐渐找到“非典”路径。对此,福卡智库推出快咨询《企业出海:从商品到品牌“炼化”的四条捷径》,聚焦出海企业棘手的品牌溢价困境,破解从商品到品牌的“炼化”密码,提炼四大战略加速器,包括本土化基因重组、文化编码技术、价值链生态整合模型、数据驱动迭代机制等实战方法论,以助力企业实现从价格战红海向品牌蓝海的战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