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商品和债市齐涨?
关键词:脱欧 经济
在英国脱欧之前,市场普遍预测美国年内还有一次加息,而在英国脱欧之后甚至还出现了美联储年内重启降息的预期,年内加息概率也几乎为零,所以市场对美国加息预期的延后推动了美国股市和债市的上涨。
对于国内而言,之前由于权威人士的表态和对通胀的担忧, 市场普遍预计短期降息降准无望,而英国脱欧使得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显著贬值,因而市场对央行短期可能会降准,所以宽松预期增强也是国内股债齐涨的重要原因。由于英国脱欧导致风险偏好下降,而黄金和国债都属于安全资产,所以会同时受到避险资金的追捧。
股市和商品在短期也可以齐涨,因为商品价格上涨可以改善相关行业和公司的盈利,但长期其实未必能共存。确实最近一个月,我们发现菜价也跌了,猪价也跌了,所以官方即将公布的 6 月份 CPI 可能有所回落,但这是不是意味着通胀预期就下来了呢?要不要多看一点东西呢, 比如说最近两周螺纹钢价涨了 20%,铜涨了 10%,棉花涨了 20%,聚丙烯涨了 30%,豆粕涨了 10%,糖涨了 10%,已经不是某一个商品涨,而是出现了工业金属、石油化工、农产品等领域 的价格普涨。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债市上涨之间,应该有一个涨错了,未来要么是大宗商 品价格下跌、要么是债市下跌。
为什么今年商品价格会涨呢?
首先,今年的全球经济依然低 迷,中国经济也在继续下滑,所以商品价格反弹和经济应该没有啥关系。从行业看,基本上 所有涨价的商品都是在供给层面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比如说石油在过去两年低油价时代大量 削减资本开支,导致目前和未来一两年的供应短缺,比如棉花过去价格持续低迷导致今年将 出现大规模减产等等。而供给的问题在短期并不太容易解决,不管是能源还是农产品的供应 增加都需要一年以上的周期。
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货币超发,全球宽松货币政策一再延长,导致全球流动性极度充裕,而这些资金过去很多都是在金融市场里面自我循环,但是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已经极度泡沫化,债券利率都接近零甚至负利率,资金已经无法再买了。股市的盈利都一般、但是估值都在高位,所以金融市场已经无法吸纳更多的资金, 这个时候超发的货币就容易进入那些供给有瓶颈的商品领域投机,导致商品价格的暴涨。
所以,归根到期,宽松预期的增强导致了这一轮从股市、商品到债市的普涨,但由于全球股市 和债市处于相对高位,所以目前的宽松货币对股市和债市的推动力已经显著下降,而由于商 品价格在相对低位,所以宽松货币对商品价格的推动效果更为明显,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央 行希望通过宽松货币来推动增长,但是其实宽松货币只会带来涨价,而过去几年涨得是金融 资产价格,而今年涨的是实物资产价格。总结来说,虽然央行都在放水,钱一直很多,但是 钱多了也不应该什么都涨,多留一份心眼肯定没错。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出炉: 能否突破"诸侯经济"?
关键词:政府规划 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的提法最早要追溯到 1982 年。尽管早已自然生长成东部沿海地区的 “老大哥”,但直到今年 6 月初中央正式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 划》”),这才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清晰定调:“到 2030 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 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国内的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个承载着最大经济量 能的城市群反而成了长江经济带上最后一个落地的区域规划。这当然可以被视作压轴大戏, 但也有观点认为,姗姗来迟隐隐折射出长三角城市间历来复杂敏感的利益格局。
告别“诸侯经济”:上海要确立“心脏”作用。对这份《规划》,上海的反应是很迅速 的。6 月 20 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上海虹桥商务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就提出“要抓住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机遇,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尽管国家战 略层面并没有直接把“大虹桥”写入《规划》,但无论是区位特征还是上海此前公布的功能 定位,这个聚集了长三角密集交通网的枢纽都被视作驱动整个地区资源配置的“超级大脑”。 根据调查,辐射整片长三角腹地的“大虹桥”早已被上海市政府写入最高级别的战略安排, 近 30 年唯一可堪媲美的还是 25 年前的陆家嘴开发。而当浦江对岸的陆家嘴已经成为覆盖 全国乃至整个远东的金融中心,上海的下一个超级 CBD 毫无争议地被设定为“大虹桥”。从 时间节点上观察,上海的“焦急”程度还要超过中央。“大虹桥”被要求在 2020 年前就“打 造成为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和全球的一流商务区”,而这和中央整盘长三角大棋中对上海 的期许关系密切。从当前发达国家世界级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看,大多呈现出“金字塔”形, 也就是“一个世界级核心城市——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一般城市——数量 较多的小城镇”这样的驱动模型。和这些世界级城市群一样,中央也在《规划》中明确赋予 了上海绝对的中心地位,确立上海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提升其作为“全球城市” 的功能,上海承担着带领和辐射长三角参与世界城市竞争的未来使命。长三角城市群想要真 正跻身世界六大城市群,上海至关重要。
“告别‘诸侯经济’肯定是中央的战略指导,因为不论哪一个世界级城市群,都有一个 绝对中心地位的大都会起到‘心脏’作用,当年浦东开发的时候,浙江一些城市如嘉兴曾因 为担心上海强大的聚集效应影响本地经济发展而采取回避策略,苏州、无锡主动采取错位分 工与上海经济对接,现在,嘉兴虽然区位优势与苏州不相上下,但经济地位早就不能相提并 论了。然而,上海在区域内的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理想,它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优势差距并没有 像其他全球城市那样大。苏州、杭州作为上海两翼最大经济体量的城市,一直提出和上海错 位竞争,但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的招商方面和上海暗战 不断,常常上海一个项目刚谈到一半,就被隔壁城市以税收和政策的灵活性以及较低的成本 挖走。上海统计局 5 月刚刚更新的数据则显示,上海工业领域正继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总 产值同比下降 5.1%,其中老牌的汽车制造业下降了 9.7%,而杭州、苏州这项数值都是正值。 不止一家评论认为,发展“大虹桥”不仅是辐射长三角需要,更是上海未来数年自身经济驱 动的引擎。
惨烈的同门竞争:长三角产业结构相似度连年上升。除了“龙头”上海还需要开足马力 提高自身的经济活力外,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间也存在着布局分工上的不明晰,导致 了惨烈的同门竞争。由于整个区域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过程,每个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加快工业发展当作本地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地位的主要路径,各个城市为了做大 GDP 总量,都把 主导产业放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及汽车零件、医药等大容量的制造业上,造成了产 业结构上的高度相同。而“千城一面”背后隐藏的政府发展逻辑,更体现在商业地产的爆棚 上。各地新城丛立,同一梯队里的每座城市面貌都惊人相似。前几年的一项数据显示,为了 快速弥补土地财政的亏空,在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上,长三角各城市管理层都竞踩油门,比如 南京在售及正建的城市综合体超过了 50 处,杭州就提出将建成 100 个城市综合体。数据发 现,2004 年之后,长三角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均值连续 7 年上升,2010 年达到 0.795, 而上海与江苏、江苏与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更高,近年来分别保持在 0.9 和 0.85 左右。 安徽与江苏、浙江的相似度系数也在这几年快速上升,目前已经达到 0.8 以上。
《规划》也将这一点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现存突出矛盾之一,称“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 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产业同质化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但从世界级别的城市群案例看,内部大多具有高度分工 和合作的生态。长期的分工模糊使得长三角城市群这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富人俱乐部”, 发展质量并不算高。对比发现,其人均生产总值、地均生产总值等反映效率和效益的指标与 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还存在差距,长三角城市群面积仅次于北美五大湖城市群,GDP 却排 名倒数第二,略高于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人均 GDP 与五大湖城市群相差近 5 倍,地均 GDP 更 是与世界最高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相差近 10 倍。
协调机制是“老大难”。同门竞争的本质还反映出长期以来困扰着这片经济沃土的难 题。早在多年前,珠三角经济圈从经济总量上还超过长三角的时代开始,长三角就因为地跨 多省市而产生了利益协调方面的顽疾,这一点是同属一省之内的珠三角所不必面对的。一种 观点认为,正因为长三角“圆桌”上坐着的负责人彼此行政级别不同,和珠三角比,长三角 城市群的规划设置一直是落后的,其实城市群规划是仅次于法律的第二法则, 是协调区内 城市共同发展的行为准则,但在长三角落地并不容易,过去长三角城市群长期没有一个完整 的区域规划,现在《规划》出台才有望对长三角城市群政府协调政策产生普遍约束力。事实 上,长三角城市群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常年来的实际功效时有争议。据悉, 在《规划》落地以前,长三角城市群政府协调机制主要依靠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副省 (市) 长级别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每年举行一次,确定三省市合作的大政方针, 但是不止一位经济学家认为这避免不了“台上握手”的联谊之嫌,没有确立正式的具有一定 行政权力的组织。相对比较务实的是第二个层面,市长级别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 会”。第三个层面则是长三角各城市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会,该层面包括交通、科技、旅游、 金融等 30 多个专业部门建立对口联系协调机制。
一个细节或许可以说明长三角城市之间微妙的关系。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从 2003 年 吸纳台州以后,就一直保持在“15+1”的模式,尽管期间扩容呼声不断,年年有城市列席, 但 7 年间再未改变过长三角俱乐部 16 城市的格局,直到 2010 年才开始加速,这个市长内部 会议增长了 6 座覆盖城市,彼时区域一体化发展才有一些积极进展。此后,这个数字还在不 断攀升,到 2015 年已经达到了 30 城,尽管存在长期以来的竞争弊端,但一体化仍是大势所 趋。长三角城市群要在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优势,仅靠一两个城市的强大是不 够的,需要的是区域内城市的共同推进和均衡发展。不过,即使如此,这个协调会的实际意 义被认为还有待观察。以行政区划为沟壑的城市间、地区间是否存在恶性竞争?各级政府各自为政是不是造成重复建设?整体上的发展有没有无序和短视的问题?一些专题合作呼声 很高,但一涉及地方利益就刹车的困境也亟待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