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是美国愿意坐下来谈判的关键,也是中美矛盾冲突的“缓冲带”。但中国尚未为大消费做好充分准备。
1形势比人强
参考消息引用外媒报道称,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4月11日就中美经贸磋商进展表示,第九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结束后,中美双方牵头人已经进行通话,讨论遗留的问题。外媒对中美经贸磋商前景表示乐观。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8日报道,经过九轮高级别磋商,举世瞩目的中美经贸谈判终于接近收官。若无重大意外,双方很可能在今后几周内达成协议,结束这场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说的“史诗级”谈判。
从开始的剑拔弩张到现在的友好协商,如此转折,并非美国国策驱动,而是形势使然。
对此,《从针锋相对到富有成效的第九轮磋商,谁是幕后导演?》一文以及“收听德培”的《破解迷局,把握趋势》(收听可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中都有详细阐述。
说实话,中国并不想与人为敌,却挡不住美国将中国当作最大竞争对手。
自美国成为世界老大,每当老二GDP追到美国的60%就会引发美国恐惧,如今中国恰好碰触这根红线,心怀“千年帝国”情结的美国又岂容他人安睡于睡榻之侧?这就注定美国必然千方百计遏制中国。
再加上,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迭创新高,而中国贡献了美国贸易逆差的46%,自然就成了美国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对象。
于是,美国一厢情愿地将贸易失衡与制造业衰落怪罪于中国的重商主义,却殊不知这本身就是美国玩金融、玩虚拟玩上瘾惹的祸。
去年美国剑指中国,从中兴事件到高科技对华禁运,乃至对中国高端产业加征关税,无不以拖累“中国制造2025”来保证美国高新技术全球领先及美国战略的领跑地位。
可问题在于,经济全球化已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当中国已是世界工厂,不单美国难以摆脱中国商品,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更是难以替代。美国50%以上的日用消费品都从中国进口,仅是每年销售的1800万辆自行车就有94%源自中国。
纺织品、服装、鞋履等产品虽只占美国进口总量的6%,却将因高额关税而占总关税的51%,并因短期无法找到替代商品或无法更换供应商,而让美国企业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哪怕是在高科技方面,中国在个别领域构建的优势也让美国难以与中国“脱钩”,比如5G,华为“核心供应商”共92家,其中有33家来自美国,封杀中国无疑是自断财路,更不要说由此会导致相关企业错失中国大市场的丰厚利润,从而影响技术研发投入,进而拉开落差。
以此观之,中美贸易摩擦“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又何来赢家?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一番大张旗鼓的折腾之后还是选择坐到谈判桌前来磋商的关键。
2中美“位移”
事实上,美国发起贸易摩擦,除了背后有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实力作为后盾,直接的驱动力则是美国作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的底气。
虽然美国人口(约3.2亿)不到中国的1/4,但作为世界老大,2018美国人均GDP上升至大约6.2万美元,是中国(9630美元)的6.4倍。超高的消费能力和超前透支型消费模式,让美国消费市场极其成熟,不单第三产业占到GDP八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七成。
2018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364.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但伴随2008年金融危机打破“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全球格局,中国消费追赶得很快,近十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在13%左右,到2018年已相当于美国的95%。
毕竟,相较于美国国运相对往下走,在贫富悬殊中消费疲软,中国国运相对向上,GDP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一旦人均消费水平达到美国一半,市场规模就将是美国2倍多。
尤其是中国中产崛起,仅以《经济学人》制定的衡量标准,即家庭年收入8-30万元,2016年中国就有2.25亿中产人口。国家统计局把年收入6-50万元算为中产,保守估计2018年超过3亿人。而照中国财富强劲增长看,专家预测未来15-20年中国中产将至少翻番。
试想,中国14亿人口,8亿在上网,5亿开始网购,3亿多中产消费力爆棚,每年1.3亿中国游客在全球旅游、各地扫货,全世界2/3的奢侈品都被中国人买走……
如此强烈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或让中国在2030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而这样的消费增长潜力,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
毕竟,只有中国不单拥有齐备的产业名目和完整的产业链,还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消费实力,因而,伴随中国生产融入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把中国作为最大和最重要的市场。
今天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食品、服装、钢铁、汽车、PC、房地产和铁路交通市场,仅从进出口总量看,过去40年中国增长782倍,年均增速18.6%。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多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2013年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进出口市场已举足轻重。尤其在前有金融危机、后有贸易摩擦下,中国“三驾马车”本来的主力——外需熄火,即便多年来靠基建和房产投资拉动,也在去杠杆、调结构等多方影响下无以为继,只能从投资转向内需。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就提出启动内需发展战略,2015年又重点推出旅游、绿色、养老等六大消费领域,再加上,近五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站稳于50%以上并节节攀升,2018年更是高达76.2%,照此发展,2022年或稳固在60%以上,消费将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及平稳运行的“压舱石”。
而这恰恰意味中国国策的调整,以2018年首届进口博览会为契机,不单外贸重心从出口转向进口,经济换引擎更将让中国从大制造走向大消费时代,曾经中国生产供应全球,未来中国消费供应全球。
仅保守估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商品。世界横空出世一个超级买家和金主——中国每年吃掉70亿只鸡、6亿头猪,包裹每天高达8000万件、未来或超10亿件,争夺定价权、重塑世贸规则不说,仅是最大消费市场就已让全球为之倾倒了。
3为最大消费市场做好准备
显然,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是美国愿意坐下来谈判的关键,也是中美矛盾冲突的“缓冲带”。
但中国目前尚未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若14亿中国人像3亿美国人那样透支高消费,不单地球资源无法支撑,即使中国融入世界也无法保障内外循环的平衡。
毕竟,当初美国能以最大消费市场为武器,是具备了与大消费匹配的金融结构——美国能靠金融顺差来覆盖贸易赤字,甚至肆无忌惮地用金融货币“剪羊毛”,靠的不单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可以随意转嫁风险,更在于美国国债的全球化,能让美元回流以保持货币平衡。
目前,美国国债已经达到了21.9万亿美元。这让美国人在全球购买商品,花出去美元,拿到美元的国家反过来购买美国国债,如此一来一回,美国仅靠一叠挂账的借款凭证就能实实在在买遍全球商品。
反观中国,人民币刚走上国际化道路,资本项也尚未完全开放,靠着结售汇制度才坐拥了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一旦中国消费爆发,尤其是进口飙升,中国又拿什么来兑付商品?
耗尽外储不说,就连人民币大量流失(资本外逃)都可能引发动荡。这也难怪中国不敢放开外汇兑换限额,甚至对海淘给予每年2万美元的限定了。
显然,中国的当务之急不止于内部提振消费升级,还在于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更在于发展一个有深度、交易活跃且开放度高的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以求形成“人民币—人民币债券”的内外循环机制为中国迎接大消费、进入逆差时代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