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产业经济

首页    >    福卡洞见    >    产业经济

互联网连接世界,世界却想失联?

发布时间:2019-04-26    浏览次数:
0

导读


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与企业的自利性、国家机器的封闭性、国家主权的安全性产生日益深刻的冲突,事实上,如今的矛盾与纠结不过是互联网开放道路上的“进二退一”。



1互联网开放与封闭并行


互联网似乎正陷入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中。


一边是互联网巨头争相建立开放平台,纷纷以“开放”标榜自己;另一边却是互联网巨头各据一方、“自建围墙”,从早年的“3Q大战”,到手机淘宝、支付宝与微信相互屏蔽,再到去年的“头腾大战”、微信“封杀”抖音等,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封杀战”屡见不鲜。


一边是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让“人人皆有麦克风”,网络的开放性造就“观点的自由市场”;另一边却是“整改风”吹遍大江南北。


一边是“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构成全球命运共同体;


另一边却是国家之间壁垒重重,国际贸易摩擦企业遭殃,谷歌“负气”退出中国市场已有多年,期间回归传闻不断,却迟迟未见实锤,扎克伯格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Facebook却至今不得其门而入;同样,美国先是叫停华为与当地运营商的合作,后来又升级搞长臂管理让加拿大当局代表美国政府逮捕华为公司CFO孟晚舟。


无论在企业层面、政府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互联网似乎都愈发封闭,与开放的初衷相悖离。



2为何背离初衷?


开放一直是互联网的核心要义。


从互联网诞生之初靠着“IP协定”让全球的通信设施用上了同一种语言,为用户提供普遍、可靠、方便的进入途径,体现了自由、开放的理念和打不烂、堵不住的设计原则;


到1995年雅虎一举推开了互联网封闭的大门,搜索引擎开放了各个网站封闭的环境,自此“开放”、“免费”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


再到如今各大网站以“自由、开放”为核心的口号:优酷的“世界都在看”、豆瓣“汇聚一亿人的生活趣味”、新浪微博的“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知乎的“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可以说,正是开放、分享的DNA孕育了互联网这十几年的繁荣。


那么,如今为何走向了开放的对立面?



3开放、封杀都是巨头的手段


就企业而言,之所以一边打着开放的口号,一边又死死握住平台这根“救命稻草”,防止对方入侵,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纷争。

 

在互联网时代,马太效应加剧,让赢者通吃成为一种常态。当巨头们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竞争对手的时候,新入局者的机会越来越少,意味着凭借技术和资本快速跑马圈地、占领市场的互联网“上半场”已经落幕,靠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根据《2018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自2012年起,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已降至10%以下,2016年,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增速也降至12%左右,已接近瓶颈。

 

在行业格局趋于稳定、新增长点难觅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像是一场零和博弈,摩擦趋于常态化。只有封闭,才能尽可能地获得对流量的绝对控制权,也就是垄断。

 

正如Facebook 用封闭型的系统把庞大的忠实用户收入囊中,并由此建立起以用户注意力换取广告的盈利模式,获得了丰厚利润。


无论是打造开放平台,还是互相封杀,都是巨头企业自建生态系统、抢占话语权制高点的一种手段。



4互联网对国家机器的釜底抽薪


从政府层面而言,为互联网戴上“紧箍咒”则是由于互联网对国家机器的釜底抽薪。

 

毫无疑问,互联网从一个信息行业成为整个世界的基础构架,不仅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还有全新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真切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然而,互联网的全球性、多节点、高速度所带来的无限生机和灵敏性是政府所难以控制和把握的,互联网的扩张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已成为国家机器的“克星”,它正以自己的节奏改变甚至摧毁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管控机制。

 

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舆论管理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打开了言论自由的“魔盒”,网络上不仅有理性中肯的建言献策,还充斥着二元对立的厮杀、断章取义的误读、毫无主见的跟风、理智缺席的愤怒。一个事件、话题就能引爆网络舆论,引发万人关注,政府被迫面临舆论无法控制的尴尬处境。

 

另一方面,冲击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掌控力。互联网以超强的渗透性、颠覆性深入到各行各业,由政府牢牢把控的行业如金融、医疗、教育等也概莫能外,无现金支付、数字货币让国有金融体制岌岌可危;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蚂蚁金服的“未来医院”、丁香园等互联网医疗正在向抹去传统医院光环的方向奔袭。

 

政府虽然在不断鼓励互联网新经济的发展,却未预料到互联网“凶猛”,一旦放任便犹如脱缰野马,更没有预案在先,例如一度被视为互联网创新范本的P2P频繁“爆雷”不但让众多民众受损,且让相关管理部门陷于被动。



5国家之间的互联网较量


国家之间的相互封锁,无疑是出于对国家主权与安全的考虑。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竞争日益加剧,而传统国家边界却湮没于虚拟世界的数字化雾霭之中,国家主权被淡化。

 

网络社会中形成的虚拟公共空间以及所开展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的国界属性的,互联网全方位地张扬着其超国家的、全球化的特点,传统社会中基于地域和国界的主权概念很难在网络上得以确立。

 

开放、无边界的网络空间为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设备的日新月异,如今的网络范围已经由电脑、手机扩散至各种连网系统与装置,包括各种军用设备,网络攻击也成为国家间发动战争的形式之一。

 

近几年,国际网络战已不断上演,如2006-2010年,著名的震网病毒入侵伊朗核工厂长达五年之久,严重破坏了伊朗核计划,直到2012年才被揭露此病毒是由美国精心策划的一场网络战争;俄罗斯卡巴斯基公司指责美国“方程式小组”通过植入间谍软件,感染伊朗、俄罗斯、中国等30多个国家的军事、金融、能源等关键部门的上万台电脑。

 

日益升级的网络攻击破坏性强、入侵代价低,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不定时炸弹”。



6互联网开放道路上的“进二退一”


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与企业的自利性、国家机器的封闭性、国家主权的安全性正在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冲突和张力。

 

如今的互联网开放与封闭之间的矛盾与纠结不过是互联网开放道路上的“进二退一”。

 

毕竟,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与此对应,社会精神也发生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级到多级的深刻转变。


过分的管制只会导致思想的凝滞、社会活力的缺失,与其严防死守,不如以更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建设多元、包容、开放的思想文化市场。

 

更何况,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中国要继续走市场化道路,开放型经济需要开放的精神与之相匹配。

 

一方面,庞大的产能让中国必须继续走世界贸易的道路,以国际市场来消化国内产能;


另一方面,中国具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超级大市场,诸多需求缺口需要外部市场和资源来填补,中国日益壮大的富裕群体每天都在寻找各国高品质的商品,市场开放必将“连接世界”,因此,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会停滞,这是发展和进步的内生需求。

 

中国也正以开放的精神继续向世界敞开大门,“一带一路”的推进就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主动扩大开放的精神与决心。

 

对企业而言,当互联网如空气般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物联网连接万物,企业之间也将前所未有的链接在一起。


由此,当下互联网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 其他文章:

福卡会员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