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区域城市

首页    >    福卡洞见    >    区域城市

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还差什么?

发布时间:2019-05-05    浏览次数:
0

导读


上海作为拥有开放基因和传统的城市,历经40年改革开放,具备了高能级的总部集聚、战略性全球平台等基本条件,最有条件发展为比肩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全球城市


· 原文刊登于《中国建设报产经报道》

· 原文标题:《@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你面临的这4大问题当引起重视!》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要求,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离全球城市还有多远?怎样才能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全球城市?这些问题都需要上海来思考和回答。



1世界经济中心在哪,全球城市在哪


虽然城市在农耕文明时期就已诞生,但人类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则开始于250年前的工业革命。


先是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殖民统治在成就“日不落帝国”的同时成就了全球城市——伦敦,后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主战场欧洲遭受重创,坐收“渔翁之利”的美国趁势崛起,世界经济重心由此自英国转到了美国,随后纽约也相应发展成为全球城市。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日本经济崛起为开端,加上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进而带动了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全球城市的迅猛发展。由此可见,世界经济重心在哪里,哪里就会诞生全球城市。



2上海面临的问题


2018年,中国GDP已超90万亿元,无论是贸易量还是消费量在全球的占比都举足轻重,中国正一步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在此背景下,建设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城市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中国的崛起和对全球化的引领,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将会出现新的全球城市。


上海作为拥有开放基因和传统的城市,历经40年改革开放,具备了高能级的总部集聚、战略性全球平台等基本条件,最有条件发展为比肩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全球城市,但仍存在一些有可能妨碍其建设全球城市的现实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是上海产业的增长替代问题。


依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容、扩大规模等粗犷式手段带动发展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当传统制造业被逐步剥离,现代服务业又未能填补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产值等多方面缺口,即便上海并不缺乏新技术和新业态,但如何将新技术产业化、新业态模式化依旧缺乏突破路径。


其次是上海的城市功能与空间错配问题。


目前上海发展最快、城市建设最集中的始终是中心城区,最高端的服务业也同样集中于城市中心最核心的区域,相比之下,郊区县的发展相对落后,城市整体发展不均衡,城市功能和空间错配问题严重。


再其次是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连通问题。


目前,东京等全球城市都已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都市圈,范围超过了核心城市的行政管辖边界,并用网络状的轨道交通线路将自己与周边其他中小城市“无缝”连接。


相比之下,“上海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落后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还需要下很大功夫改进。


最后是上海在区域一体化的角色功能问题。


自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开始,上海就长期占据产业分工的高端,但现如今上海龙头的地位碰上了前所未有的难堪:


上海经济规模占长三角比重呈逐年削减之势,周边等反倒加速崛起。


加之信息经济时代来临,进一步瓦解了上海的龙头地位,如杭州因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有望变成新的无形枢纽城市,挑战上海这个有形的区域枢纽。



3打造超级枢纽


从一定意义而言,上述四大现实问题横亘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半道上,导致了上海与全球城市间存在很大距离。


从根本而言,全球城市的本质是超级枢纽,它们几乎都占据了交通枢纽的“地利”,不仅如此,还左拥经济中心、右抱金融中心,不仅是跨国企业总部的集聚地,更像中央处理器那样是全球信息中枢。


当信息、资本、物流乃至城市都从一个个节点连接形成一张张网络,不论是自然生成的江河网络,还是人为造就的信息网络,都将在利益驱动和偏好依附下产生内外链接。


鉴于此,上海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先成为超级枢纽,这样才能成为资源高地,产生马太效应,虹吸周边节点,引领其他节点。


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建设互联互通、高效融合的超级交通枢纽。


从现有条件看,上海几乎囊括公路、轨交、高速公路、高铁、飞机、港口、磁悬浮等所有交通工具和枢纽节点。


2035年前,上海需形成国际(含国家级)枢纽—区域枢纽—城市枢纽的枢纽体系,建设浦东枢纽、虹桥枢纽和洋山深水港区国际级枢纽,进一步巩固提升上海亚太地区门户枢纽的地位。


从长三角一体化来看,“三省一市”将全面打通省际断头路,推动长三角的高铁网络融合,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0.5至3小时”高铁都市圈,完善城市物流格局,形成以沿海、沿江、沿湾为主、沪宁、沪杭为辅的物流通道布局。


二是发展上海新品牌产业——会议与会展。


自2002年世博会申办成功,上海的会展经济就进入了“加速跑”时代。


根据《上海市建设国际会展之都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上海年展览总规模将达2000万平方米,年举办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50个,进入国际展览业协会的机构数量达到35家以上,国际展面积占比达到80%。


除此之外,上海还要进一步提升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展会的贸易平台和风向标作用以及会展业的贸易促进功能、消费引领功能等。


三是建设聚才汇智的科创中心,成为科创策源地。


创新创意来自个体,关键在人才,从这个视角来看,创新城市就是把单兵作战的创新创意个体转换为集群。


因此,上海需聚才汇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同时,还应积极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提升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的话语权,构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


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强化基础研究的厚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成果转换效率,要尽快将创新策源能力落实到现代产业集群和创新企业集群上。


四是打造服务实体、影响全球的资本金融中心。


上海在现有金融优势基础上,需一手抓金融的未来,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适度发展互联网金融基础上积极为服务实体,一手抓国际影响力,从市场创新到定价权争夺,强化上海对世界的金融影响力。


这意味上海将走金融资本化、资本基金化、基金股权化的道路,各行各业都面临资本加速器的使用和界面处理问题。


五是加强法治建设,改善上海营商环境。


超级枢纽的核心之一是超一流的营商环境,而超一流营商环境的基础是高标准的法治化、市场化,其前提是法律与政策的国际化、开放性、兼容性及透明度。


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需要着眼于“让法治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上海可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适用的法律法规负面清单,率先培育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制度构建能力,进而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以此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关于上海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收听德培”中的《上海再次站在风口浪尖》、《金融双中心变局》、《从“对峙”到“破局”》等栏目有详细的分析预判。





  • 其他文章:

福卡会员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