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日本、德国制造的迷信助推昔日的“制造业神话”掺水造假,这也诠释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德日又陷造假门
曾经制造业的两大楷模日本和德国如今成了难兄难弟,双双携手走下神坛。
早在2015年就被曝光的德国汽车业“排放门”丑闻最近再次发酵,大众、奥迪、宝马、保时捷和戴姆勒等多家车企涉嫌排放数据造假。不但大众集团前首席执行官因尾气排放数据作弊被起诉,德国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也因涉嫌造假再遭调查。
同时,日本企业也造假不断,日产汽车步入大众的后尘,排放和油耗数据造假,日本铃木公司因在车辆检查中存在“把制动力不足的刹车也判为合格”等违规行为对约200万辆汽车实施召回,日本第一架F-35战机坠机也和造假有关。相关调查显示,F-35战机发动机相关零部件造假。
而这已非偶然事件。去年,第三大钢铁企业、首相安倍晋三曾供职过的、大名鼎鼎的“百年老店”神户制钢深陷造假门,而且从铝制品到钢、铜甚至铁粉的诸多产品,都在造假。
神钢不仅自身“掉链子”,而且“牵一发动全身”,由于上述不合格产品经过“妙笔生花”之后,交付给日本各大车企巨头、东京到大阪的新干线列车、飞机、火箭甚至欧美一些信赖神钢的下游厂家,致使诸多行业、诸多国家纷纷中招。
同期,德国“大众”汽车变速箱质量缺陷、发动机漏油、啃胎、速腾后轴断裂、安装专门应付尾气排放检测的作弊软件,“使奸弄坏”的招数令人大跌眼镜。
以品质、安全和性能享誉世界的德日制造业及其旗舰,何以“堕落”至此?
2“制造大亨”的辉煌
说起德日“制造大亨”的“堕落”,就不得不提其辉煌。
较早工业化、自动化提升了德国制造的效度与精度,从汽车到指甲刀,人们对于德国制造推崇备至,甚至从合理美化上升到对德国国民性的神化,“它们可能是‘小公司’、‘慢公司’、‘笨公司’,却是‘牛公司’”溢美之词充斥于全球,“德国人讲究规则、细致严谨、理性睿智”,在很多人心中俨然超凡脱俗。
日本武家社会塑成“忠”的传统,反映到车间,那就是忠于性能与指标,精益求精;又由于日本自古资源不丰富,且困于孤岛,所以向来对内部技术开发尤为重视,工厂近乎偏执地追求工艺先进与完美;再加上“责任划分”、“质量管理”与“零缺陷运动”的作用,盛产精雕细琢的产品,并打造成“日本制造”这一金字招牌。
“一颗螺丝撑起了整个国家经济”,见证了日本制造的魔力;“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显现出日本产品被捧上了天;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稻盛和夫被誉为“经营之圣”,日本企业家被当神一样崇拜。
可以说,一提到德国或日本的产品,普罗大众就直呼“很好”,老百姓一买工业产品,就找“德国造”或“日本造”。
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凝聚着相当一大批“德粉”和“日粉”的忠诚与信仰。
3迷信终致神话变笑话
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吸引大众“迷”和“信”。
然而,正是这份迷信使昔日的“制造业神话”掺水造假,进而跌下神坛。这是基于:
(1) 被抬得太高,容易飘飘然。
一旦“王冠加冕”、万人朝拜,自我意识就会因不受控制而发生膨胀,过分强调自我的结果往往是放任放纵、肆意妄为,继而,各种歪门邪道就会沉渣泛起。
铃木2017年的全球销量达322.4万辆,但“为了保证新车符合基本标准,必须合理地进行成本控制”,于是,铃木在质检环节篡改燃油经济性数据,作为百年老店的铃木也放弃高标准。
或许,有人辩解说数据造假而已。但是,多骨诺米牌一旦倒下后果很可怕。结果,铃木就有了在刹车装置上的造假。最终,百年老店的信誉也随之褪去。
“神车”大众顶着“不倒的国际口碑”,却把甲壳虫生产全部外包给劳动力成本低的墨西哥普埃布拉工厂,夏朗和尚酷则从未在德国本土落地,穿上“德国制造”外衣的大众汽车并非真正“Made in Germany”,而是来自他国的冒牌货!
欧盟《2016危险商品》报告指出,“德国制造”正成为问题商品的最大来源地。
(2) 借“德国名片”、“日本名片”的光环打掩护。
国际工业班的一众同学中,德国制造、日本制造成了出色的两个优等生,有盛名在外,就给了其某种心理慰藉,以为“做差一次”、“作弊一次”也无妨,X公司作弊,Y公司意识到如果不做同样的事情,就无法与其竞争,于是业界就达成了“投机取巧、以假乱真”的默契。
日本“安倍经济学”收效甚微,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生存压力加大,有着“百年企业宝库”的日本制造业接连涌现偷工减料、以劣充优等现象,自以为有“品牌身份”打掩护就能够瞒天过海,自以为靠过去的辉煌就可以遮丑,实际使品质遭受“污染”。
德国制造盛誉之下,同样有人搭便车,西门子“关门后易弹开”的问题冰箱、舍弗勒“失灵”轴承等,将吹上天的德国制造拉回了地。
(3) 好的名声“绑架”外部监督。
广被信任的“好产品”具有“名声效应”,这种“名声效应”会弱化外来监督,说得通俗点,弄虚作假在官方检测那一关也可能顺利通过,顾客也不太可能质疑。
日本企业篡改产品数据、生产日期等“粉饰账户”现象多年存在,自家企业做到“家丑不外扬”,官媒不想渲染名企丑闻、给经济泼冷水,所以居然一路绿灯地走了过来。
(4) 一味地维护声誉,声誉就成了负担,若事实与目标有差距,就容易造假。
“制造大亨”既是“王冠”,又是“紧箍咒”。
为保持这一地位,企业会使上万般手艺。日本神钢迫于按期交货的压力而造假,实质就是为了达到信用目标而造假。
换个角度说,神户制钢若事实求是标识这些产品为次等品,或许就没有这场风波,不过,它并没有这么做,宁可弄虚作假,也要“不生产次等品”的声誉。
综上可见,外界对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的狂热、信仰与吹捧反而推动其造假,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在被迷信中走向迷失。
4政治领域造假如出一辙
经济领域迷信是造假的助长器,政治领域亦然如此。“被吹捧-飘飘然-放纵堕落”、“借光环打掩护”、“威信软化监督”、“为了目标而不择手段”的造假范式同样存在于政治领域。
以苏联为例,“崇尚皇权的传统+领袖集权+上级任命制”导致苏联一再上演“荒诞的个人崇拜戏”,斯大林被吹捧为“列宁事业的唯一继承者”、“星球上最伟大的人物” ;
赫鲁晓夫大权独揽以后,其画像到处悬挂,没有一篇演说,没有一篇文章,不颂扬他的伟大;勃列日涅夫的个人迷信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获得了比其他任何苏联领导人都要多的荣誉。
苏联体制中的第一把交椅,简直就是一把魔椅,谁坐上去,都会变成万众迷信的焦点。然而,此番个人迷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自下而上敬仰,促成了特权阶层,粉饰太平。掌权者自以为高人一等,就逐渐邀功自居、腐化堕落起来,享受专门的别墅、专门的住宅、专门的食品供应、专门的警卫服务、专门的医院……社会的憎恨之情已显露,但特权阶层为了眼前的“一本万利”又维护“和谐”假象,体制危机被遮掩。
其次,为博得最高领导人满意不惜造假。勃列日涅夫是个“数据爱好者”,他对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第一书记说“我每年想要600万吨棉花”,当时乌兹别克棉花年产量根本不可能达到600万吨,但为了达到“最高领袖”期望的目标,签虚假的收获表、往棉花袋子里塞石头压分量、用小棉桃充数、层层多报等弄虚作假做法大兴其道,制造了苏联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棉花大案”。
再者,相互监督让位于相互溜须拍马。官方上下均知体制弊端丛生,均知棉花增产是个大谎言,但迫于最高领导人的“威望”与“威信”,没人揭穿真相,反而沆瀣一气。对最高领导的个人迷信促使说假话、办假事。
至此,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盲从盲信都带来了造假,因此可以说,造假从迷信开始。
5未雨绸缪
造假始于迷信,却终于毁灭,即造假的后果将是致命的。
对企业而言,造假及其“传染”制造的塌方式质量丑闻,将使曾经的“国际偶像”沦为“千夫所指”,东芝、日产、神钢等造假企业很可能就此而折戟沉沙,并给“工业4.0”带来重创。
对国家而言,说假话、拍马屁、唯命是从的官僚主义和迷信作风不仅将造成经济因成为政治的附庸而凋零,而且将带来“社会阻塞”与“社会鸿沟”,最终将葬送政党和政权。
造假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既然“一迷信造假就不远了”已成为某种普世性的逻辑,对此保持警惕,有所提防,从前提上阻断这个逻辑链条的兑现或可将问题扼杀于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