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稳定币依然“锚”法币,企图求稳但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展早已从收敛和稳定指向离散和波动,动态的三角平衡才是货币的未来趋势。
6 月18日下午,Facebook 旗下全球数字加密货币 Libra 官方网站正式上线,Libra 稳定币白皮书也已经公布。
Facebook此举不但刺激比特币疯狂突破9000美元大关,且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脸书的里程碑、无国界货币、冲击美元霸权、奠定美元数字霸权等各种分析评论瞬间刷遍媒体。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Libra ?
事实上,稳定币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此前,数字加密货币市场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很有影响力的稳定币,包括 USDT、GUSD、PAX 等。
稳定货币因数字加密货币的暴涨暴跌而生,其初衷就是要规避类似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高波动的风险,尽可能保持低波动性。
基于此,诸如USDT等稳定币一被创造出来就赢得喝彩。就拿USDT来说,币如其名,以美元作为储备资产,一诞生便被寄予厚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霍姆斯特罗姆曾论断这是加密货币市场完整性的最好补充,一如其它加密货币代表股票市场,而有抵押物的“稳定币”则可以代表货币市场。
然而,2018年的币圈俨然上演了一场“比惨大会”:“一天内,下跌12%;一月内,暴跌42%;一年内,狂跌77%”,“七年炒币两茫茫,先亏车,后赔房,千币跌停,无处话凄凉”,“我有个币圈的朋友,去年还在和我聊买二环哪个盘。今天我们晚饭的时候偶然相遇,我接过他递上的热气腾腾的外卖,目送他骑上了美团的电单车”。
在这种背景下,稳定币也未能“独善其身”,在加密货币剧烈下跌之时,稳定币也爆发了“跷跷板”般的行情,币价一度异常下探9%,随后又被反向拉升至1.05美元的高位,在一个月内波动幅度高达15%,如果根据其想要对标的美元市场货币基金来看,这样的离散程度未免也太过吓人,和“稳定”一词相去甚远。
稳定币为何不稳?
稳定币为何如此不稳,从本质上来看有几个原因:
一是稳定币其实代表公司行为,不具备强信用。
众所周知,以USDT等为主的一系列稳定币都是通过智能合约(token)技术演化而来,而此项技术的核心与比特币强调共识机制不同,内在实则是另一种中心化。
USDT的母公司Tether拥有发行货币的一切权力,但没有引入外部审计监管机构确保其所宣传的“1 USDT等价于1美元”。事实上,几次高离散度的波动行情就发酵于Tether公司丑闻,通过发行没有等价物的USDT获得资金购入各类理财产品,从而给投资人造成大量“资产入局”的错觉。
在整个操作中,Tether公司并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其行为恰恰说明公司信用在不受监管下的难以遏制,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地回归企业“追逐利益”的本质。
二是稳定币被设计为“锚美元”,而美元正处在动荡期。
稳定币是与法币世界资产(如黄金、白银、美元等)挂钩的加密货币,多锚定美元。虽然Facebook 的加密货币 Libra锚定多国法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但依然与美元高度相关。以 Libra Blockchain 区块链为例,在这个区块链系统上,一个 Libra 积分等于 1 美元。
然而,放眼近几年,美元可谓风云激荡,自2015年以来美元指数就摆脱了原本相对稳定的区间,整体走强冲向100以上的高位,然后伴随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再次下挫约10%,贸易摩擦开启后又一次上行,可以说越来越和错综复杂局势挂钩的美元本身是不稳定的。
稳定币选择去“锚”这样一个看似“坚实可靠”的国际货币,实则是将币值寄托于美国可以亘古不变对全球收取铸币税,然而“王权没有永恒”。
此外,目前全球货币都因形势的起伏波动而进入相对高波动期,即便是以一篮子货币为锚,依然难逃波动,随主权货币起伏。
三是稳定币容易面临各类资本炒作危机。
在智能合约体系中,由于受制于发行规模影响,加密货币交易所为了补充流动性往往会提供不同程度的衍生品工具,而各类加密货币的场内拆借、融通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体量较小的加密货币往往会成为网络黑客在暴力破解手段中的获利出口。受制于抵押物规模影响,稳定币体量往往不会很大,这就给个人团体通过其他大体量加密货币做空留出了空间。
资本炒作、投机行为这些在法币市场都频频出现的套路,让目前还难以看到价值的稳定币有了“不能承受之痛”。
加密货币是否更不靠谱?
拥有抵押物的稳定币已经这般,那仅凭一串数字的比特币类加密货币岂不是更加“无本之木”?
其实比特币发行本意并非凭空进行货币创造,从比特币的算法来看,它更像是一种信仰“数字算法”的货币体系。虽然从算法上,“分布式记账”能够预防因为中心化带来无休止的货币供给掠夺民众财富,但其底牌仍然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纯信用”。
殊不知,在人类货币史上,借助“纯信用”的货币发行并非首例,但都如同各类泡沫般稍纵即逝。
远到路易十四时期约翰·劳通过密西西比公司发行的“货币券”,近到国民党政府在最后时间曾饮鸩止渴的“金元券”,背后的失败都源于“信用破产”。
比特币的另一个问题是依然存在“天然通缩”,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变,从而最终无法规避古典货币理论中“人人贮藏黄金”的困境。
实体货币暗潮汹涌
不仅稳定币等虚拟货币不稳,连实体货币也在上演“过山车”。货币的本质是在保证适度供给的情况下让更多人使用,所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回到美元市场,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国际支付体系从原本锚定实物开始向国家机器意志让渡,先后经历了石油、金融资本,最后回归到纯国家信用背书,才最终确立了美元的霸主位置。
自此,美国利用自己特有的国际货币地位疯狂在全球范围内收取铸币税,薅全世界人民羊毛为自己所用,无数边缘国家在一轮又一轮的宽松、加息、剪羊毛的周期中叫苦不迭,甚至爆发战乱。
可以说,实体货币虽然有锚,但不断透支国家信用的行为正在削弱它原本建立的帝国。
历史上看,美元指数经历了三次升值大周期,分别是1980年7月至1985年2月,持续56个月左右,美元指数上涨87.2%;1995年4月至2002年2月,持续71个月左右,升值45.8%;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持续69个月左右,美元升值41.7%。
这三次美元升值,从幅度来看都在40%以上;从持续时间来看都在4年以上,时间长、幅度大是其特点。
在经过反复几轮“信用扩张——收缩——再扩张”的经济周期后,终于“天道有轮回”:2018年开始,福卡所预测的第四次金融危机在边缘国家开始爆发,全球金融世界便开始陷入了“乱纪元”当中。
表面上,美国因为“特里芬悖论”缘故,早就因为过多透支国家产业资本而提前进入“空心化”的宿命。而内里实则是伴随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提升,进入国际世界舞台,打破美国单一垄断国际货币结算所引起的连锁反应。
当今国际形势,看似美元一家独大,实则暗潮汹涌。前有新兴市场正在加速去美元化,几个小弟都在另觅大哥,后有欧洲诸强想借助欧盟势力,形成特殊结算项目取代SWIFT,好比当年一同创业的合伙人偷偷搞起了副业。
未来货币趋势
综上,各类货币都不稳,这当中其实暗含了货币发展规律。
货币发展经历了“金币-纸币-加密货币-稳定货币”的过程,不管何种形式从本质上来看,实体还是虚拟都在不断指向离散和波动,而并非指向收敛和稳定。
就此意义也可以说,稳定币的方向一开始就错了,注定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尝试,而非解决办法。就像三角形被誉为“最稳定”的几何结构那样,当今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基本围绕“蒙代尔三角”展开,即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稳定无法同时实现。
而未来货币趋势,大抵也将遵循这样的三者制衡结构:
在宏观国家层面上,“美元-欧元-人民币”或会三分天下,欧盟面临近期英国脱欧事件,意识到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货币支付路径是必要的,不仅关乎其最大国家性组织的体量问题,也和国际性安全息息相关,于是成立SPV绕开美国掌控的国际货币结算系统;与之相比,人民币背靠最大的经济增长体,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进程也势在必行。
未来人民币、美元、欧元三者将会呈现“此消彼长”的价值运动状态,汇率开始进入高波动时期,根本在于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之间综合对比进入到了挤压式碰撞阶段,从而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
而在经济运行层面上,“法币-私币-法人币”也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有效组成部分,纯粹靠法币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以Libra代表的私币虽然面临危机,但背后技术的无边界和自由的特性必然使得它能够在各自特定的小圈子里获得认同,腾讯等高科技公司发行的“Q币”类型的法人币也将随着腾讯版图的扩大越来越融入人们生活,主因就是互联网高科技和跨国企业对国家制度进行了釜底抽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权力被稀释了,所以只能回到三方制衡的局面上来。
未来货币将更多在“不稳定”中寻求稳定,这种稳定不再来自于单一国家或集团对于世界的全面控制所形成的国家信用背书,而将是多元结构下不同利益体的挤压式三角平衡。并且,这种相对稳定的三角结构也将处在动态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