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咖啡洋酒梦巴黎,旗袍舞女百乐门,霓虹闪耀、声色流金,灯红酒绿十里洋场。
彼时,新潮与海派碰撞出满满高级感的“夜上海”,越夜越美丽!与此同时,蹦迪酒吧夜总会,撸串啤酒加烤鱼,在烟火缭绕的大排档里天马行空、胡吹海聊,“夜上海”高级感里又掺杂着一股子市井气,既高贵又不失烟火味,承载了多少中国人的向往与回忆。
如今,“夜上海”似有卷土重来之势。4月份,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十条政策”,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为目标,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
“夜经济”何以重新粉墨登场?
除了有历史的先天优势外,在城市同构化竞争、大拐点无方向的当下,恐怕还在于“灯光一亮,黄金万两”的经济拉动力是真的很诱人。
据经济研究咨询机构TBR的数据显示,伦敦夜经济提供了130万个工作岗位,年收入达660亿英镑,仅一个城市的夜间就创造了英国全国总税收的6%;今年“五一”小长假,中国居民夜间消费金额占全天的29.92%。
另有资料显示,美国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夜间消费贡献的;百货商场18时以后的营业收入,占到全天销售额的40—80%。
既有往日斑斑驳驳“夜文化”历史之沉淀,又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为证,还有真金白银的事实搁在眼前,也难怪,北京、西安、成都、南京等都抢着搞“夜经济”。
可问题是,“夜经济”是否还是原来那个味?“夜经济”又是否真能带着一大票城市重现往日荣光?
如今,虽然各大城市提倡发展“夜经济”,但扫黑除恶风暴一来,不管黑白是非,“夜经济”又被一关了之。
长期以来人们过度放大了夜生活的黑,却忽略了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
“夜经济”是由市场行为主导的自发行为,既是社会压力释放的阀门、社会的稳定器,又吻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符合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城市消费经济强有力的延伸和补充。
只不过,自由市场野蛮生长,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经济发展、市场经营的鱼龙混杂,管制势在必然。扫黑除恶当然也有其必要性。
然而,如今在某些地方扫黑除恶多少有点跑偏的味道,连勾兑都没有就“一刀切”,如此简单粗暴很可能引发量大面广的负效应。
如何平衡好扫黑除恶与夜经济之间的界面?说到底还得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找均衡点。
(本文节选自《福卡分析(上海)》2019年第26期《扫黑除恶与“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