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健康正处于初级形态、其发展势不可挡,在过程中产生混乱虽情有可原,但必将以大整治来收敛。
现实比故事更疯狂,大健康产业乱象超出想象。
从长春长生问题疫苗、美年大健康“假医门”,到爱康国宾踢爆体检“检不检一个样”、“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血液不检查直接出结果”,反正“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健康产业的坑一个接一个。
更不要说,天价保健品欺骗老人事件层出不穷,比子女还“亲”的推销人员假借旅游之名骗得老人购买天价保健品,老人却对推销人员感激涕零。
而诸如鸿茅药酒、权健这些中国“神药”虽然凉了,但能“包治百病”的大大小小“神药”们依然生生不息。
然而,这些揭开的仅是大健康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全行业俨然是“忽悠值偏高、专业值偏低”。
一方面,营销至上、广告造梦。脍炙人口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捧着脑白金连续16年荣获保健品单品销量第1(截至2014年)、“每天两口,把病喝走”成就年销超50亿元的商业帝国都不足为奇,许多国内成功的保健品入市初期都将广告投入设定在30%—60%。
另一方面,深陷金融化、传销化泥潭。在“不要错过第五波财富革命”的鼓动下,行业逐渐异化,且不说拿着直销牌照搞传销模式、“喜提宝马”的“狼性团队”互扇巴掌,甚至为了更高回扣任由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加入豪华套餐,如1.5万元的PET—CT全身检查、1.8万元的PET—核磁全身检查,其超出健康人体负荷的放射性反倒“致病”。
于是满身铜臭的商人替代了兢兢业业的白衣天使,经济效益的“利欲熏心”大过了救死扶伤的“原始使命”。
为何大健康成了大忽悠?
为何大健康成了大忽悠,引得社会负面情绪集中爆发?
究其原因,在于对大健康行业前所未有的关注,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在舆论场上发酵。
一、疾病谱的改变要求医疗防治融化在日常生活中。
相较于30年前寄生虫病、细菌感染等起病急、病程短的流行疾病,当下疾病谱主要转向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其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而这些慢性病多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并非不可控或不可预防,一旦患上多需终身控制,由此促使传统的医疗模式逐渐向“防、治、养”模式转变,覆盖全生命周期。
二、社会结构变化要求跳出医疗看健康。
一方面,人口结构老龄化。2018年我国老年人(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19%,老人数量越多,对于健康的需求、关注与迫切程度也就越高,这从保健品普遍成为老年人救命稻草的现象中可窥一二。
另一方面,亚健康人群高企,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一个个不是疲劳就是感冒,不是上火就是失眠,活脱脱移动虚弱体,大健康产业保驾护航是刚需。
三、大健康对应时代症候在个体的集中体现。
“经济发展太快,灵魂却被落在了后面”,一边享受短时间内生存生活环境极大改善,一边各种疾病时时准备袭击人类带来种种痛苦不堪,这种反差,造成了一种空前的健康焦虑,因而也催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养生文化,表现在需求上就是对防患于未然的大健康消费意愿的提升。
2018年在各项消费增长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增长最快,增速是16.1%,增速第二的是人均居住消费,13.1%。
而从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数据来看,整体上以远高于同期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速逐年上涨,2014-2017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年均增长12.3%,快于居民消费人均支出年均增速近3.8个百分点,占比也从2013年的6.9%提高到2017年的7.9%。
大健康时代混乱开局
但问题是大健康时代帷幕才刚刚拉开,呈现以混乱开局的特征,毕竟新兴领域的探索是不断证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概念已风靡,理论尚未有定论、体系大厦还未搭成,颠覆、改写教科书成了常态,例如“垃圾DNA其实‘不垃圾’”的突破性发现改写医学史,“低盐饮食不利健康”颠覆传统认知,其中也不乏借着东风投机取巧的伪概念,酸碱体质神话破灭、网传“FDA公开认错30年膳食建议给错了”乌龙等不一而足。
对大健康的认知步入充满混沌、调整的临界,无奈监管滞后缺位。
因定位不清、认识尚浅,保健品被纳入食品范畴管理,从法规层面制约其保健功能的有效性,但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保健品监管法,而保健品监管条例至今仍处酝酿层面,仍难“临盆”,“界定是否违法”成了难题。
而即便监管文件出台,也往往跟不上产业发展趋势,现行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2009年出台)中有关体检机构准入门槛等规定明显落后便是一例,以致职能部门的例行检查成了“官样文章”。
然而资本却耐不住寂寞,“千金万银齐涌进”,催着这个关乎生命安危的行业趋利而动。
在2018资本寒冬中,医疗行业融资总额为787亿元,融资事件为824起;从单笔融资金额来看,2018年平均单笔融资金额大幅增高达到9,500万元人民币,较之前几年增长130%左右。
毕竟马云那句“中国下一个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领域”言犹在耳,眼见着产业总规模据“健康中国”战略指出的“到2030年达16万亿元”尚且有十几万亿的投资机会,谁不想分一杯羹?
“尖尖角”在争议中悄然萌芽
尽管理论体系尚未明晰、监管无奈滞后、资本却猖狂先行,搅得大健康行业乱象横生,却不掩其充满诱惑、困惑且深藏不露的底色。事实上,部分行业“尖尖角”已然在争议中悄然萌芽。
典型如细胞治疗,尽管有“乌克兰60万元一针干细胞无用说”、“细胞技术距大规模临床应用还有很大距离”等质疑缠身,却难挡细胞治疗新技术异军突起,成为撬动生物生命经济的杠杆。
免疫细胞疗法打开“一次治疗,终身治愈”的可能,或将替代治疗长周期和多轮用药,实现一针见效;而干细胞的再生性和再造性,将实现人类病损、退化组织器官无限再生的可能,届时“满城皆黑发,寿命无上限”的科幻剧情或将走进现实。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叩响大健康时代的大门。放在历史的纵轴中看,大健康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当下的乱象是发展初期社会方方面面磨合的应激反应,说到底,大健康是大消费的初始大台阶,大健康消费是消费升级的产物。
如果说,在过去,人们消费是为了解决温饱与基本生活,那么当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一味追逐“身外之物”上升到强调自我体验。
其中身体是本钱、健康是刚需,驱动消费结构随之改变,向服务性消费、健康消费版本升级——紧紧围绕对健康生活的期盼,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走得安”。
而十九大报告明确“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诉求的重要支撑,更进一步驱动大健康消费全面铺开。
大健康必将以大整治来收敛
综上所述,大健康正处于初级形态,其发展势不可挡,在过程中产生混乱虽情有可原、但必将以大整治来收敛。
既不能一放就乱,又不能一管就死。
一味放任容易让行业被资本劫持,因此,对待生物生命经济仍要保持一定的谨慎性,毕竟诸如魏则西事件中暴露的DC-CIK免疫细胞市场乱象付出的是难以承重的生命代价。
但在生物技术作为继信息技术之后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成为各国争相哄抢的对象、各国决胜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之际,中国也不能因管制过度而落下。
然而,现阶段监管往往是结果导向,对过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功了收编、失败了打压,这一路径面对行业迅猛发展早已力不从心。
未来或需探索大政府、大市场监管并行的新模式,即搭建政策多维度的前置性配合+市场灵活多样、及时调整的标准化管理的双轨道互通的新监管。
具体而言,政府在完善机制体制框架性建设,让大健康市场行为明确边界、有法可依的同时,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寻找支点撬动市场力量,就如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让具体的监管举措纳入大市场监管范畴,真正让“内行管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