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国科创的进化或将经历“山寨”、“逆向”、“自主”的过程,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山寨模仿向自主创新华丽转变的拐点。
国内外一直充溢着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怀疑和各种微词。在国内“中国人为什么缺少创新能力”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如果说国内还是质疑、困惑,乃至失望,国外干脆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盖棺定论。比如,去年北大一名外籍金融学教授就曾表示,美国不需要担心中国会主宰未来的高科技领域,因为中国缺乏创新环境。
而在三年前,时任惠普CEO的卡丽·费奥里娜更是直言:“中国人能考试,不过他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没有创业创新精神”。
2014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拜登更尖刻称,中国不足为惧,因为中国缺乏创新能力。
“中国没有创新能力”简直成为世界公论。
当前对中国创新的质疑集中于两类,一类认为中国太擅于山寨,导致独立创新能力匮乏,另一类则瞄准创新体制,认为政府强力扶持创新的策略起到的效果适得其反。中国真的创新不足?
根据有关中外技术竞争的比对研究,在信息、能源、环境、生物、农业、海洋、交通、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公共安全等10个领域1149项技术群体中,我国已有17%的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31%的技术与国际先进基本同步,当然也有52%的技术与国际水平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
根据2019年7月24日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连续第四年保持上升势头,排在第14位,较去年上升3个位次。从2016年25位,到2017年的22位,再2018的第17位,如今再到第14位,不断上升的排名,标注着中国创新能力的飞速进步。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甚至认为,中国不仅能创新,而且可能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导者,其预计到2025年广义的创新将对中国GDP的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占GDP总增长的35%-50%。而美国布朗大学教授爱德华·斯滕费尔德的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的创新经验》)认为,中国可能不是突破性创新或颠覆性发明的典范,但在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上,没有其他国家能与之媲美。
自主创新的三大态势
那么一国科创究竟如何进化?其华丽转变或将经历以下“3+2”的态势。
首先是“山寨”。
大凡认为中国没创新的都将罪责归咎于山寨,殊不知,当前众星捧月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也都曾经是山寨和质量低劣的代名词。
且不说当前地球人都无法阻止中国山寨,就是日本车的山寨历史从1914年三菱模仿菲亚特算起到雷克萨斯模仿奔驰也将近一个世纪。丰田汽车从1933年山寨雪佛兰的发动机起家,底盘、变速箱和外形则直接照搬克莱斯勒的Airflow,甚至还坚信:模仿比创造更简单。
毕竟相比花费大力气原创,只要把想山寨的东西拿来照猫画虎地重造,或做点无关痛痒的所谓“创新”,就可以粉墨登场,省时、省力、省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最小投资谋取到了最大暴利,何乐而不为?
德国、日本当年都没有急于创新,因为即便有创新的想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加快山寨既是一种“被逼无奈”,也是当时能迅速追赶英美的捷径。因为山寨的本质是低成本把别人的创新迅速铺开到市场的能力。
若非拿来主义,中国的山寨手机怎能风靡非洲?中国互联网这20年之所以迅猛发展靠的就是C2C(Copy to China),从20年前新浪抄AOL、搜狐抄雅虎、淘宝抄Ebay、OICQ抄ICQ到10年前雅虎买下3721、CNET并购中关村在线和蜂鸟网、亚马逊并购卓越网,经过如此长久的“基因引进工程”,所谓的“山寨”也从整体照抄转向了对技术、模式和方法的细致模仿。
这么看来,创新是走自己的路,山寨是学别人走路,但也只有学会了走别人的路,才能更好地走自己的路。德国、日本、韩国当年莫不如是,都在山寨水平比肩原创之后才开始了赶超。
其次是“逆向”。
这是赶超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却也越来越难以突破,因为谁都想独占尖端技术的垄断地位。
对中国的警惕之心使得美国对华出口技术管制有越演越烈态势。今年5月美国工业安全局(BIS)罗列了14大类的先进技术进行出口管制,换种说法,即为技术封锁。其中包括: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量子信息和传感技术、超高音速空气动力学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先进材料等。
不过,即使中国突破了欧美的技术封锁,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即便中国引进了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可是有些机器根本无法拆卸,尤其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控系统,若不掌握源代码,即便拆开设备进行分析和仿制,做出来的也是“脑残品”。
比如,2007年沈阳机床就试图外购数控技术,对方开出6000万欧元天价,全部系统存储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中,可后经专家论证,即使买下来,全部读懂至少要5年,实现产业化还要5年,到那时这些技术早已过时了。
不少中国企业还试图通过收购外国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基地进行技术突破,但均因外方“不能带出境外”甚至于“不能用自己的技术扶植一个竞争对手”而半途夭折。
更有甚者,中国在汽车等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可结果是市场让出去、技术却是人家落后的,“逆向”赶超日益被封死的前景可见一斑,却也恰恰印证了高层所言:“先进技术是不能靠引进的”,那么究竟靠什么?
第三即靠“自主”创新。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自主”创新投入大产出小,但是能确保国家竞争的底线。
上世纪50年代韩国的境遇就与当前中国如出一辙,但他们整合国家资源,坚持自主创新,才让韩国的电子、汽车业另辟蹊径走向了世界。
如今轮到中国,身处欧美科技排挤、技术封锁与各种掣肘,核心技术的打造也只能自力更生。比如在卫星导航系统上,中国也曾加入欧洲伽利略系统,却是巨额银子花出去还受排挤,这才痛下决心走上了北斗研发的自主之路,结果短短八年我国不单成功研制国产星载铷原子钟(被誉为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心脏”),还完成了16星密集发射、快速组网提供服务的壮举,一举打破了美国GPS的垄断。
想当初,“德国制造”之所以能“逆袭”成功,就在于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让其在机械、化工、光电等方面“纵向研发”、自主创新到底,才让德国品质脱颖而出。
到如今中国不单在通讯网络(IPV9、5G技术、量子技术)、军工(电磁炮、超音速、太空发电)等技术创新上领先一步,就是基础理论(中微子)、集成创新(高铁)等也正迎头赶上。
自主创新的两大方向
显然,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山寨模仿向自主创新华丽转变的拐点,更进一步看“自主创新”又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原创。理论上讲是真正的创新,投入大产出也大,对环境背景的要求也大。
美国“阿波罗计划”就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不单锁定了美苏冷战中太空竞赛的最终赢家,登月数据与探月能力也开启了进一步研究宇宙空间的序幕。
而在航空发动机上,普惠公司单PW1000G发动机从80年代末启动就耗时25年,巨额的研发投入可想而知,不过一旦成功产出也是惊人的,以CFM-56发动机(大量应用于波音737、空客A320)为例,目前商业产出已超过2000亿美元,是其研发投入的200倍。
就此而言,中国虽也登月,并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干细胞等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先后取得一批原创成果,但整体看,中国的原始创新星星点点,在缺乏衡量标准下还未形成气候。
中国一直都是“创新海绵”,有些所谓的创新成果本质上还是跟踪或者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的结果。
比如为研制高性能潜艇,我国首次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设想,16年攻关研制出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但不可否认,不管是超燃冲压发动机,还是航母电磁弹射技术,中国都已势在原创上“破釜沉舟”,因为中国的整体基调已转向了创新驱动,不单国家重点扶持“双创”,就是企业都纷纷加大科研投入,比如走在前列的华为每年会拿出10%-12%的收入投向基础研发,这才有了今天世界的领先地位。
第二类是引领。尽管中国已在5G上取得了世界头把交椅,但是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方面仍然薄弱。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半导体制造业产值达2300亿美元,占世界半导体总产值的50%,而中国半导体制造业产值仅为370亿美元,占世界半导体总产值的8%。
引领了全球生产变革潮流的先进材料和医疗健康技术领域,美国、日本和韩国是跑在最前列的“弄潮儿”,德国、法国和中国则位居第二阵营。
在引导潮流的科技前沿领域,中国的颠覆性创新显然不足。
早在1958年美国就组建了国防部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致力于用较小的投入,组织实施高风险的、战略前沿的“改变游戏规则”项目,以保持美国在全球的技术优势,互联网、隐身技术、GPS、激光、无人系统等重大颠覆性技术都是如此有战略地席卷了世界。
由此可见,所有的科创尽管都具有前所未有的突破,但真正能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交换方式的不多,而真正能创造一个产业、引领一个行业的才算科创中的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