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科创之于产业就如一把双刃剑,科创中心也将成为“风暴眼”,那么产业突破方向究竟在哪?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科创之于产业就如一把双刃剑,一边让传统生产、昔日商业、旧有模式统统玩不下去,一边又以新生产、新交易、新生活方式开启新经济的肥田沃土,于是淘宝颠覆零售业,苹果颠覆手机业,自媒体颠覆电视广播……阵痛的另一面是新生,却饱含着不知敌人从何而来的无奈。
因为在行业无边界浪潮下,颠覆行业的往往不是内行,而是外行。福卡之前就预判,未来十年一切将面目全非,不仅产业将进入隐性时代,各行各业的专业格局也将普遍混业化。
正在这种恐惧与期待中,科创中心也将成为“风暴眼”,那么产业突破方向究竟在哪?
就现有条件看或有五大方向:
一是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虽然工业4.0最早是由德国提出,并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成为德国的国家战略,但伴随工业4.0在全球落地开花,恰恰标志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到来。如果说工业1.0实现“大规模生产”(机械生产),工业2.0实现“电气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工业3.0实现“自动化生产”(产品的标准化),那么工业4.0则将综合利用工业1.0和2.0创造的“物理系统”和工业3.0日益完备的“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定制化。
当时德国之所以提出“工业4.0”就希望阻止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支配地位,因为一旦制造业各个环节都被云计算接管,那么美国就是最大的赢家。为此,德国要用“信息物理系统”使生产设备获得智能,使工厂成为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届时云计算就只不过是智能制造中的使用对象罢了。
德国的深谋远虑可见一斑,可殊不知中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毕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即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
相比工业4.0聚焦未来工业技术发展,德国制造偏重于纵向运动,中国则不单将补课工业2.0、普及工业3.0,更意在工业4.0上弯道超车,横向、纵向、斜向运动兼而有之,因此“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工业发展转型战略,明确新材料、电力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技术路线。
这就不难预见,从物联网到量子计算机,从5G技术到i5智能机床,未来科创将渐渐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或许十年的顶层设计有点急进,却预示着,中国制造的“华丽转身”正脱胎于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的过程中。
当然,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中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中国创造2025”让美国感到威胁,从而刺激美国针对中国。美国的有关政策确实也是直指“中国制造2025”。不过,中美矛盾远超这份规划(详见《中美冲突:一场身不由己的“对决”?》、《特朗普又变脸了!中美关系图穷匕见?》、《美国变狂躁,全球不安生,谁在左右时局?》等文章),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2025”将带来的变化。
二是机器人及人工智能
正如马云所言,人类已从IT走向了DT(数据科技时代),DT时代企业的主角是机器人。IT时代是把人当机器,未来DT时代是把机器当人,中间的挑战远超想象。
因为即便今天中国推行“机器换人”计划,可机器换完了,当地机器人产业却没有发展壮大,反倒是白花花的银子充了“四大家族”的腰包,ABB更是把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及两大生产基地之一放在了上海,如此“引狼入室”岂不重蹈“世界代工”的覆辙?
毕竟,机器人早已超越了行业,不单是工业制造的智能化,从服务机器人到人机合一,它将如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一样,演变成对生产、交易、生活方式的社会性变革,未来或迎来数千亿乃至万亿的市场规模。
虽然当前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更广泛,占据全球市场主要的份额,但服务机器人好比30年前的电脑、15年前的手机,目前正处于爆发临界点。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国不仅研制出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救灾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美女机器人等进入试验应用,家用服务机器人实现了产业化,恰好处于产业孕育期,单在无人机上,大疆就占了全球七成。
这就不难预判,中国或将在机器人上“弯道超车”,并在人工智能上缩短差距。因为机器人的极致就是大量智能感应器取代某些器官,甚至和人的神经系统连接,由此,机器人与人类共融共生。
未来机器人革命将“格式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单让“无人工厂”普及,届时仿真机器人已可以看家、做饭、管理行程,而未来45%的工作都能用自动化来完成,更有甚者或许30年后世界上最优秀的CEO可能是一个机器人。
三是军工产业与重大科创工程项目
比如大飞机、航发技术等,必然是各国必争之地。想当初美苏冷战就造就了国防科技、太空探索的迅猛发展,如今虽然从单极走向了多极世界,但各怀鬼胎、摩擦不断势必让各国在国防工业、科技前沿上比学赶超。美国国防部高层8月13日透露,该部正在组建一个新的办公室,其职责是通过商业企业获取5G技术,从而使美国军方紧跟快速发展的通信行业。为了在5G方面不掉队,美国正在全力以赴。
毕竟,中国已构建起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北斗产业链,在多年持续技术攻关下,板卡的定位精度可达实时厘米级,而借助于地基增强系统可提高至毫米级,到2020年将实现为全球提供服务。
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不断前行。短短十来年的时间里,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中国相继取得重大的、不可否认的成功。不仅于此,中国将于2020年探测火星,通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火星车天地联合探测火星,目前火星车已经做好。
业内专家预判,美国军方的科学水平(如高超声速飞行器等)要远超现代科学技术水平20年,但中国在重大科创项目上“毕其功于一役”,军工科技的“飞跃”显然已超出美国想象。
中航工业攻克无轴承旋翼技术,空警-500预警机国产化、涡扇-15装机试飞等,2019年8月1日,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国产C929 2021年就可以实现首飞。
四是生物、生命经济
因为21世纪或将开启第六次科技革命,即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相比前五次科技革命处理人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自然、改变自然和满足人类需要),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关乎人类本身,从重组DNA技术到克隆技术应用,生物技术正突破人类的生命极限。
一旦从技术角度达成生命的物理性复制,生命将被无限延展,生命的缺陷被不断填充,时空将不再影响生命的形态,所谓的“人”也就发生了质变。
尽管饱受非议,“基因编辑婴儿”于去年 11 月在中国诞生,这背后基因技术的发展也将形成一股不可逆的潮流。未来科学家或可以利用CRISPR基因剪辑技术根除其他疾病(包括癌症),还可以将神经科学等问题全部转变成化学工程甚至能量生产问题。
届时,不仅会有单人机共生(生物芯片等嵌入),人类还可以选择“人体再生”,将人格信息包移植到“复制体”的大脑中从而获得“二次生命”。
2018年,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单位,联合成立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国脑计划”的启动,中国成为继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第四个推出脑科学研究计划的国家。全球爆发“脑”竞赛,意图揭开意识起源之谜从而带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及网络技术发展。
毕竟一旦人脑与电脑的信息转换器发明,人脑就可以直接“知识充电”,而伴随神经形态芯片等普及,人类也将从自然人变身电子人,从生物人变成超级新人类,不单智商破千并能自我修复、自我生产。
或许人类的新旧转折还很遥远,但生物科学与信息技术、纳米材料、仿生工程等的融合,将让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制造、生命健康步入技术攻坚和商业化应用的快速成长期。
五是在产业边缘及跨界领域
《连线》作者凯文·凯利就认为未来最大颠覆来自创业公司与边缘产业,因为颠覆性技术通常从边缘、从外面引申而来,而且往往在低质量、小市场、低利润、未被证实的地段。
正如当初计算机老大IBM看不起个人电脑,孰料它不是被硬件同行颠覆,却是被做软件的微软打败;同样地,柯达、诺基亚的“轰然倒塌”不就在固守城池之下忽视了边缘地带的“星星之火”(前者是数码科技对胶卷时代的釜底抽薪,后者轻视了手机时尚化,未料粉丝经济的威力)而被时代所抛弃?
如今“以小胜大”也不无可能,不是着手边缘业务,迅速改良迭代进而实现超越(比如英特尔在芯片上超越ARM),就是跨界打劫,用互联网的玩法做远离互联网的东西(比如小米),“互联网+”风潮下O2O的风风火火即是明证。
更何况,如今正处于科技动荡、新老经济交替的拐点,到处都是颠覆传统产业的“尖尖角”,比如3D打印技术一旦成熟,就将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大规模自产自销,从而颠覆传统工业化生产;而伴随摩尔定律走向极限,石墨烯的替代将颠覆硅时代(硅的极限是7纳米)!
试问,若石墨烯电池只需充电10分钟,环保汽车就能行驶1000公里,油价一旦跌落谷底无人问津,中东产油国岂不将排队破产?
甚至,未来一旦实现大规模可见光通信,等车时就能靠路灯下载电影,在飞机、高铁上也能借助LED光源无线高速上网。
而且,在各行各业的融合甚嚣尘上之下,不单酒店卖艺术品、车站变身图书馆,医院、公园、机场等都将在“混搭”中被重新定义,届时,医院不再是单纯看病的地方,可能是博物馆,也可能像酒店,而所谓的住宅更成了家庭娱乐中心!
如此一来,边缘地带的技术突破,跨界融合的角色转变,诸此种种将把产业“搅得一塌糊涂”,而新老交替也正在这一个过程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