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80年代的箴言在新时期又有了新注解。
“第一次高考数学1分”的马云举办了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吸引4万高手过招,还在今年3月的颁奖典礼上,大谈自己的“数学情怀”。
向来被视为“拿来主义”大佬马化腾不仅在今年两会前口头预告拿出10亿元建立基金,支持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研究;2个月后又再次强调“拿来主义的空间越来越少,要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上下苦功。
”与“二马”相比,身处中美贸摩擦争端旋涡中心的华为显然感触更深,5月任正非的2万字独白中,提及“数学”27次,不仅金句频出“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甚至表示等退休了要去学数学。
产业界的频频示爱终于在7月迎来了一剂官方强心针——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发文《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强调“要持续稳定支持基础数学科学,加强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研究”。
一时间,舆论一边倒地呼应“振兴中华,请学好数理化!”,对数学的追捧仿佛“梦回20年前”。
事实上,过去70年来,围绕数学的论题从未消停,狂热的追捧与嫌恶的贬低交叉构成了一段中国特色数学史。
从文明角度、历史演变角度来看,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就注定充满了曲折。
而从“理论联系实际”、“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热、奥数热,到巨头们扛起数学大旗,几番折腾显示的都是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念念不忘。
这种民族性的“数学情怀”背后,正在于数学本身底气够硬。
而当民族基因中数学思维的缺席与信息经济下对数学的渴求对冲,显然,中国需要数学思维全面的格式化。
(本文选摘自《福卡分析(上海)》2019年第32期《 中华民族迫切需要数学格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