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刀切”的休假模式与当下中国国民经济、生活水平已不适配,错峰休假、合理安排资源,已是时代需求。
本文发表于《东方网》
假日出行“人从众”!
国庆节前的9月30日,就开始上演一场拥堵大戏。
广西柳州烟花被“挤”上热搜,演绎“到江边1小时,看烟花5分钟”的真实场景;上海高速堵车7小时前进1公里,网友表示“踩刹车踩到袜子都破了”。
高速公路更成了人们苦中作乐的大舞台——广场舞、打太极、下象棋,一派怡然自得,宛若居民文娱中心,一时竟让人“不知今夕何夕、此地何地”。
假期中各路景点的盛况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从北京八达岭长城到故宫、颐和园,从杭州西湖到济南趵突泉,从长沙橘子洲头到广州塔,放眼看去,一望无际全是脑袋!
西安兵马俑,人站得比兵马俑还密;APM线广州塔站,一度被挤停运,广州海珠公安多次提醒市民不要再前往;长城上人头攒动、寸步难行,场景之壮观远超古代战时……
拥堵带来的身心煎熬为旅途镀上层层阴霾。
本是充满希望与期盼的旅程,为何却成为“苦旅”?
假日旅游成“苦旅”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10月7日晚发布的信息,2019年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
7天假期近8亿人次旅游,可谓是世界最大规模集中旅游。如此庞大的群体,集聚在七天内高密度出行,绝非任何一地旅游业所能承受,各地景区拥堵以致限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景区限流实在是治标不治本的无奈之举——起早贪黑的旅客进了景区,还不待欢喜就堵作一团;晚到者长途跋涉却被拦在门外进退两难,心里也不痛快。
这样来看,也就难怪微信国庆数据显示,3480万人微信运动步数不足百步。
毕竟,假期出门旅游观人潮,一不留神就可能身心俱疲,休假比上班更累:一边计算着“今年节假日已全部结束”、“距离下一个小长假——明年元旦假期还有85天”,一边调侃“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班心情宛若上坟”;
那边厢,专家也认为假期太少、体验太差,呼吁恢复“五一”黄金周,甚至还要增设避暑黄金周。
而横向比较却发现,事实上,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并不算少。
中国全年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1天,在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并列第33位,处于中等水平,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持平,超过了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
之所以人们觉得假期太少,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使工作与休假的边界模糊化。
且不说工作与加班,即便度假也难以与工作隔绝。
马蜂窝旅行网发布的《中国上班族旅行方式研究报告2017》显示,88%的白领都需要在旅行中处理工作。
这样一来,休假的体验自然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带薪休假制度明显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且不说,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已是常态,仅从制度层面看,中国10天的带薪休假天数与62个国家地区平均19天相去甚远,排名倒数第四,约为第一名英国(28天)的三分之一。
更何况,现实中不同岗位情况大相径庭,休年假时常因工作安排而各有掣肘,一家人想利用年假共同出行也绝非易事。
如此,法定节假日成为家庭出行的首选,自然也就拥堵不堪。
假日经济高歌猛进
与节假日出行体验糟糕、叫苦不迭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假期旅游经济的高歌猛进。
从数据看,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
仅仅七天,就实现了2018年全年全国旅游收入(5.97万亿元)的十分之一,正恰恰揭示了数据美好的假日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而是政策导向下的极化消费。
假日经济看似红火,殊不知,至少有三重政策为之加持。
一,为实施惠民举措,也为拉动长假旅游经济,“降价”成为各地景区的关键词。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各地方已有约1000家国有景区出台免费开放或降价措施,其中免费开放70余个,降价900余个。
二,节假日高速免费。
今年“十一”黄金周累计发送旅客超1亿人次,铁路发送旅客人次固然惊人,但高速公路才是拥堵的主战场之一。
即便在连年拥堵状况警醒下,人们已经有意识选择错峰出行,然而高速免费带来的出行热情仍然不容小觑。
其三,全民集中休假的黄金周本身就是最大的BUG。
小长假不适宜长途出行,况且注重传统与家庭的中国人一年三节往往求一个团圆,旅行的重担只好由黄金周一肩扛。
奈何中国人口总量高达14亿人!这么多人集中放假,即便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选择出行,只怕也一样是“怎一个堵字了得”。
还假于民是时代需求
由此可见,当前中国节假日模式与政策思路沿用的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套路,通过政策统一分配假期。
工业经济年代,人们对假期的需求相对而言是单一的,统一的假期已能够满足。
然而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好生活”的内涵已从简单的吃饱穿暖发展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需求,人的工作方式、休假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伴随“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概念出现,自由职业、跨企业工作等工作方式也逐渐崭露头角,网文作家、自媒体人、独立设计师……工作与生活边界的模糊化将是大势所趋,因此工作和休假也将在相互交融中从片块状变得更加碎片化。
当前“到此一游”的拍照购物式旅游休假将被彻底颠覆。体验经济时代,人们休假的方式将更加注重情感归属、求知、审美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未来,休假可以是在VR世界中畅游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近距离欣赏艺术品;也可以是艾欧泽亚超级公园探险,化身幻想世界的大侦探、冒险家;还可以是北宋主题小镇两日游,浸入式体验古代生活……
凡此种种都证明,“一刀切”的休假模式与当下中国国民经济、生活水平显然已不适配,不仅不能满足人们日趋多元化的休假需求,更是造成了不充分、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不利于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
至此,排解拥堵、还假于民,错峰休假、合理安排资源,已是时代需求。
未来调整休假制度或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还假于民,鼓励错峰出行。
国家规定少量法定假日,其余由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既能解决当前国民休假不平衡的矛盾,又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避免拥堵与无序。
二,完善带薪休假,弹性作息。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指出:“工人对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缺乏任何好感,因为他们让自己筋疲力尽,因为工厂把他们变成了自己国度里的外国人、陌路人和异乡客。”
信息经济、体验经济时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时间之间早已不能简单画等号,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能予以员工、国民更强的归属感。
未来,随着自由职业者占比进一步提高、跨企业工作者成为主流,工作方式将迎来新一轮变革,开启工作与生活相互交融的时代。届时,休假模式也将再一次被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