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以“三天一层楼”书写建楼速度的深圳,如今又刷新了住房高度。
在深圳市罗湖区一份关于布心村水围村城市更新单元的专规草案中惊现5栋77层超高层住宅规划,建筑高度很有可能超过270米(全国绝大多数住宅楼都在100米以下),创全球最高住宅纪录。
联想到去年年底发布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明确取消商服和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上限、提升居住地块基准容积率,深圳城市发展俨然打起了纵向扩容牌。
同为超一线城市的上海似乎已放下对摩天大楼的执念,不仅提出到2020年、2035年要分别守住3185平方公里、3200平方公里的土地红线,即2016-2020年上海年均新增建设用地约12平方公里,而2020-2035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只剩下1平方公里;更对容积率严格把关,当前对于一般工业用地、转型为研发的用地,容积率上限分别设为2.0、4.0。
一边是深圳式“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一边是上海严格把关的底线控制,超高建筑是否是城市发展的出路?
对超高建筑的迷恋早已融入人类文明的骨血中,高度即权力,高大建筑历来被作为图腾仰望。
不过,区别于传统巨型建筑,现代摩天大楼的意义不止于作为图腾仰望,城市化早已赋予其更现实的意义。
摩天大楼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必然,尤其对于中国而言,城市化爆炸式发展早便注定了“万丈高楼平地起”。
然而,当超高建筑成为城市普遍寻求的出路,却殊不知高楼的负面效益已经显现。
更为关键的是,从中长期看,城市发展逻辑生变,超高建筑已被釜底抽薪,城市发展单纯靠“比高”的时代已经落幕。
(本文选摘自《福卡分析(上海)》2019年第39期《超高建筑是出路,还是灾难——城市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