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商业领域,快和慢并不绝对矛盾。企业既要以“工匠精神”打磨产品和服务,又要以“抖音”速度进行营销。
“唯快不破”的商业模式大行其道
作为全球最流行的短视频平台,站在最强风口上的抖音带来了全民狂欢,成为各大品牌营销的新“战场”。
从最近京东图书的抖音营销玩法到10月11号的义乌首次抖音营销峰会,从绝地求生、小米商城、adidas neo,到三只松鼠、马蜂窝旅游、天天果园、懂球帝,抖音在各“战场”都表现不俗。
从传统的电子家电、食品餐饮、服饰美妆等实体行业,到APP、网游等新经济领域,抖音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连汽车业也不例外,根据《抖音汽车内容生态白皮书》显示,目前在抖音上,汽车品牌蓝V超130个,经销商蓝V超7600个,粉丝数超千万的汽车达人已有4个,每天有近5000万人为汽车的精彩内容点赞,抖音已成车企营销的标配。
只需潜在消费者点开一段15-60秒的短视频,下一分钟他(她)的购物车里可能就会增加一件待结账的“宝贝”。
抖音营销背后反映的是基于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仿佛越来越追求“短平快”。
与此类似的快闪店也大行其道。2015年起,中国的“快闪店”已经进入快车道,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预计到2020年,快闪店在中国将超过3000家。
快闪店的红火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国庆前夕,就有商家联合人民网打造了“人民红·向祖国表白”快闪店;
从9月12日到25日的淘宝造物节更是堪称用“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巨大的线下“快闪店”;
就连游戏完美世界也在成都开了一家名为“V-PERFECT”的密室快闪店;
老品牌也不甘落后,戴尔在深圳打造了全城首个万花筒快闪店。
“唯快不破”俨然成为企业商业模式的真谛。
“短平快”背后因素
商业模式越来越“短平快”,背后有多重因素加持。
首先,在市场竞争加剧和产能过剩的挤压下,靠速度突围已成企业的重要选项。
改革开放这40年间,中国经济创造了无人匹敌的“速度神话”,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而来的便是产能的“一哄而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逼迫企业必须更快地捕捉市场需求、迅速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提供产品、服务,或者说是“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时间换空间,在短时间内化腐朽为神奇。
其次,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提供了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普及显著降低了信息收集和传输、分享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在此大背景下,催生出许多新的行业,20年前那些不可能成为“一门正经生意”的生意,如今变得炙手可热,如共享经济,这一切对一些传统行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商业模式。
尤其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的重叠影响下,产生的乘数效应大大缩短了商业模式的成熟周期。
最后,资本空前活跃,为各种模式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和可能。
在资本相对稀缺的时代,企业获得资本不易,几乎没有可折腾、腾挪的空间。
而如今,资本已进入过剩阶段,Crunchbase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风投总额达到938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50%以上,居世界第一。
十年前我国备案的风投基金屈指可数,如今已有2.8万家。
空前活跃的资本市场四处“狩猎”,但技术创新周期太长,而产品竞争又利润低,商业模式便成为最佳的投机对象。
从打车、外卖到共享单车,四处燃起的“补贴大战”便是最佳例证。
速度并不能横扫一切
然而,虽然“抖音式”商业模式看上去赚足了眼球,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速度就能横扫一切。
一方面,资本吹起来的商业模式创新更容易速生速死,经不起市场考验。
“欲速则不达”,前期疯狂烧钱、后期无以为继的ofo已濒临破产;
“滴滴”靠补贴占据龙头后,仍实现不了盈利,今年宣布要裁员15%“过寒冬”;
一度被寄以货币自由化希望的比特币,资产的价格已不堪与数年前相较;
更不用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想分一杯羹的小公司,往往是“猪还没准备好,风口就走了”,徒留“一地鸡毛”。
另一方面,当下的诸多模式创新只是在原有模式上打补丁,创新异化成目的而非手段。
在模式“饥渴症”的影响下,各种“伪模式创新”不断花样翻新。商业模式创新本是手段,但一些所谓的“创新”本身却成了企业、投资机构的目的。
典型如共享经济,本质就是互联网+租赁,在新概念的包装下,共享单车横空出世,更催生了日益庞大的共享家族,从单车、充电宝、雨伞,到纸巾、马扎、篮球,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共享”做不到。
然而,这些商业模式既不触及实际,也不具备可操作性,甚至还将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多个地区绵延百米的共享单车坟场已是前车之鉴!
更为重要的是,有些领域不是靠模式就能突围的。
对部分已发生前提性、格局性变化的行业而言,模式的转舵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例如,捧着“金饭碗”的传统银行在原有架构下无论如何提升服务和营销效率,也难以抵挡支付扫一扫、红包摇一摇、理财网上挑等互联网金融对其釜底抽薪。
商业环境的深刻变化
显然,一招“先”的商业模式已不再是“万能药”,究其根本,当下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国家层面来看,经济的高增速“一去不复返”,以前是水大鱼大,市场上到处都是躺着挣钱的安全区,任何商业模式创新都能寻得“一席之地”。
如今,经济爆发式增长期已经过去,刺激手段收效式微,在2008年之后的3次宽松政策期间,经济增速的反弹力度分别是“从6.4%最高反弹至12.2%”、“从7.5%最高反弹至8.1%”、“从6.7%最高反弹至6.9%”,增幅一次小过一次。
仅靠拼速度、走捷径的企业已经很难适应越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行业层面,超常规机会、讨巧的玩法也到了被重新审视的时刻。
经历了野蛮发展期后,诸多领域政策已趋紧从严,“学前教育新政”、“文化领域负面清单”等相继出台,其中尤以房地产和金融两个行业调控最为频繁。
一边,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2017年“史上最严”限购、限贷政策纷纷落地,四部委联合发文防止提取公积金用于炒房投机……密集调控下楼市降温明显。
另一边,银行业严控杠杆率、重点整治同业、理财及债券业务清理乱象,股市监管高压态势也使得ST股、次新股等“宠爱不再”……过去钻政策空子的空间被全方位挤压。
用户层面,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退,靠增量“跑马圈地”的路子已经走不通。
近五年兴起的创业风潮几乎都建立在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之上,搜索引擎、O2O、社交产品等都是如此。
而这样的模式创新必须依靠强大的流量作为壁垒,可到了后期,头部市场几乎被巨头瓜分完毕,用户增长也已见顶,2018年我国网民数量突破8亿大关,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
如此一来,流量成本高涨不下,如百度流量成本占在线广告收入比重在近十年内上升15个百分点,靠用户激增的粗放式增长已难以为继。
精耕细作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在诸多企业追求唯快不破,以“抖音式”商业模式抢夺眼球的同时,仍有大量的企业凭借精耕细作的商业模式在竞争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如国民女神老干妈,“我只会做辣椒,我就做好辣椒”,这家不打广告、不贷款、不融资的企业每天能卖出超过150万瓶辣酱,“LaoGanMa”远销世界各地,网上甚至还有老干妈爱好者协会。
又如华为,始终以技术为根基,稳扎稳打,2018华为手机出货量涨幅达33.6%,全球份额直逼苹果手机。
而这些商业模式不倒的背后,无疑是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在充当企业发展的“有效引擎”。
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已让人想见“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深厚渊源。
《天工开物》则堪称凝聚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甚至对西方工业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
然而,中国工业文明的姗姗来迟,使速度成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工匠精神在比学赶超中逐渐式微。
如今,对于企业来说,较为稳定的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更有助于企业持续累积相关领域的内外部资源,集中力量深耕,在一轮轮的延续性创新中培养和强化其核心竞争力。
同时,一批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的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形成,需求决定供给,除非企业深耕细作、步步为营,否则炒作而来的一次性营销注定是昙花一现。
唯快不破还是精耕细作?
如此一来,企业难免犯嘀咕,商业模式究竟是该唯快不破还是精耕细作?
事实上,在商业领域,快和慢并不绝对矛盾。
且不说,很多产品、模式看似快速占领了市场,实际上用了很多年去积累和酝酿,微信就是最好的例子。
更何况,从商业模式本身来看,商业模式即“制造它并销售它的模式”,在销售端,互联网使得信息获取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空前降低,随处可见的“明星同款”和“素人体验”也使得品牌认同变得更容易,消费过程变得更有效率。
谷歌有研究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购物决策的关键点已不是“第一关键时刻(FMOT)”(在抵达陈列架的3-7秒),而是“第零关键时刻(ZMOT)”,即在尚未造访商品、服务之前,就已经开始尝试体验、寻找信息,并做出决策。
消费效率的提升将倒逼企业在销售端不断推陈出新。
而在制造端,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消费不断升级,“千人千面”、“千店千面”要求企业在更加细分的领域里深耕细作,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核心产品和服务,筑造新的“护城河”。
由此来看,与其说商业模式整体趋快或趋慢,倒不如分开来看更加合理,企业既要以“工匠精神”打磨产品和服务,又要以“抖音”速度进行营销,如此,方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