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产业经济

首页    >    福卡洞见    >    产业经济

科创扎心!美国模式、德国模式,中国走哪一条抹平落差?

发布时间:2019-11-01    浏览次数:
0

导读


中国既无美国禀赋也无德国历史,却很贪婪也很无奈,只得一手牵美国、一手牵德国,二合一杂交出第三条道路。



科技强国,创新兴邦。


科创既是中国之痛,也是发力点。


自2016年以来,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就密集出台。


从国家层面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科技三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的信息化路线图,到地方诸如“科创大走廊”、“创谷”等,举国上下推动科创的力度不断强化。


今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也是直指培育、发展中国“硅谷”,即科研创新的“黄金走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规划图是到2050年实现科创强国梦,那么中国是否真能美梦成真,又将走出怎样的科创之路?


 

中国距离创新型国家仍任重道远


然而,中国离科创强国的距离岂止几步之遥!


且不说,世界对中国山寨的诟病,甚至认为中国没有创新精神,单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8》看,中国当下的排名仅居世界第十七位,处于第二集团领先位置,尚不足以撼动美日欧引领全球创新的基本格局。


因为先天不良的科技基础,尤其是原创能力的“短板”,导致国内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从我国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至今仍高于50%、高端芯片等甚至超过90%就可见一斑。


就算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处于同一起跑线,可相比谷歌以创新、长远的眼光看待成果、价值,让10%的人负责赚钱,90%的人负责科技创新,国内众多企业都忙着上市圈钱套现,中国企业创新的短视与无力感可见一斑。


如果说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需同时满足三大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比GDP在2%以上,对国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那么中国2018年这三个数值分别是58.5%、2.18%和50%左右,远未满足创新型国家的标准。


因此,《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就意在改变当下创新不足的局面。


显然,科创成了中国崛起的“阿喀琉斯之踵”,不单命系经济转型成功与否,更关乎下个时代中国所处的国际位置。



中国贵在速度惊人


好在,中国虽然整体创新实力不足,但贵在神速、进步极大。


20多年前美国人还在问“谁来养活中国”,如今中国不单“养活自己”,科技创新还突飞猛进,不单十几年间论文发表量占比全球从13%猛涨至19%,中国作者论文的引用率也从1999年的5.2%增至2017年的9.4%。过去十一年间,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于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


《2018年中国自然指数》亦显示,从2012年至2017年,中国对自然指数的贡献增长了75%,增幅超过诸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且在自然指数中所占的全球科研产出份额也由9%上升到16%。


70年间,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发明专利申请数全球第一,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即便创新尚未成为中国优势,但照此“中国速度”,科技发展也足以令他国羡慕。


更何况,中国虽然颠覆性创新不足,但集成创新优势显著。中国通过“引进技术-联合设计-集成整合”,不单让德国的磁悬浮在中国开花结果,更让大飞机C919实现首飞、量子卫星“墨子号”升空,乃至中国高铁、核电辉煌的走出去、量子计算与美国比肩,即是明证。


这也难怪外国某专家感慨,中国或许不是颠覆性发明的典范,但在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上,没有其他国家能与之媲美!


加之,中国适时认识到科创的重要性,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以科技换引擎,从山寨转型原创的战略浮出水面,以致一系列科技强国计划搞得西方颇为紧张。


美媒调查显示,美国真正害怕中国的不是GDP增长,而是中关村的咖啡馆里挤满了人谈创意、创新、创业。


尤其伴随中国崛起,有钱就任性,早先中国企业的四处伏击——进军海外,一手收购海外科技企业、另一手在全球建实验室,都已让西方不寒而栗。


 

中国将摸索独有的科创模式


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洗牌年代,也是一个格局重塑的拐点时代。如果说苏联解体意味着计划经济走不下去,那么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无疑代表着市场经济原有模式面临改弦更张。


在这轮洗牌中,上一轮工业经济与信息革命带来的国际分工版图被冲得七零八落,各国都无法置身其外,不得不面对新一轮更激烈的科技竞赛。


不单欧盟启动《欧洲2020战略》,日本发布《数字日本创新计划》,就连美国都从2009年迄今推出三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科技革命的号角已成为角逐综合国力的引擎。


而去年以来,美国借贸易摩擦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也正是科技实力上升为大国竞争硬核的突出表现。


虽然按历史经验,世界科技中心从欧洲内部转移到跨越式外移至美国,每过百年转移一次,但轮到21世纪这场科技竞技场,中国能否在科创上“插翅翱翔”恰恰取决于模式(道路)。


而当下世界,科创可称得上模式的:


一是美国模式,偏重资本推动、横向升级。不单每次长波繁荣都掐住了技术革命,而且从电气革命到信息高速公路,每次换引擎都实现了创新能力质的飞跃。


而这有赖于美国的自由灵魂,且不说纵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思想自由,单是市场化的兑现机制就吸引全球人才竞相碰撞,产生车库文化等创新土壤,以致企业、个人都能徜徉于科创中。


加之,美国一手抓金融,一手抓科技,既有纳斯达克等股市资本助力,又有科技概念炒作引得天使风投竞折腰。


全球市值前五被美国科技公司包揽,就可见美国科技之强;由此,美国以极度自由+资本推动引导了20世纪科创潮流,造就今日科技风向标与引领者的地位。


二是德国模式,擅长脚踏实地、纵向升级。因为德国人崇尚科学、严谨实干的态度,并不喜欢在虚拟领域“吹泡泡”,这也正是为何在德国金融以银行为主、互联网发展滞后的根源。


其实,德国模式的背后是工匠精神,不单金融、教育等各方面都围着制造业转,仅为在这一亩三分地上登峰造极,德国就提出工业4.0以求在产业垂直升级上无人能及。


显然,相对美国的虚,德国更实;相对德国纵到底,美国更横到边;两者可谓各有所好、各具特色,独创了自身科创的“闭门剑法”。


那么对于擅长山寨的中国而言,是否就能直接复制他们的模式呢?显然不能。因为中国既无美国禀赋,市场经济的临界都尚未跨越,何来自由舒展的灵魂,也无德国历史,能静下心甘愿做个工匠。


毕竟,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突然暴富式崛起,几大文明、各种变量集中碰撞,加之,中国人勤劳努力却又投机取巧,在守规则、讲信用上还有很大落差。


更何况,18、19世纪,英法德等国崛起,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美日等国崛起,人口是上亿级的;轮到21世纪中国的崛起,人口就是10亿级的,如此当量,既非美国模式也非德国模式所能走得通。


如果说美国创新强调颠覆性,是0到1的创新,那么德国创新突出延续性,更多是1到N的创新。


以此从国情出发,中国曾经虽以数量取胜,但到如今不单经济转型“调结构”,中国制造等都面临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因此,中国很贪婪也很无奈,只得一手牵美国、一手牵德国,二合一杂交出第三条道路——既有虚拟+实体的互助,又有市场+政府的二人转,还有延续性、颠覆性的创新交融,更有横到边、纵到底的斜向运动。


就此而言,科创的中国模式显然不可能自我创造,也非顶层设计的产物。当初两弹一星、863计划就让中国科技迅速闪耀光芒,如今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依然将成科创的中国特色。


毕竟未来关于科创在国家之间的“恶战”已经避无可避,欧美都已在各自的阵地冲锋陷阵,中国自然见招拆招——国家围绕科创进行顶层规划,面向2030布置脑科学等引领性项目,即是对此的未雨绸缪。


当然,仅有国家战略与布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美国的硅谷文化、德国的工匠精神岂是规划出来的?说到底,科创并非“曲高和寡”,也非藏身“象牙塔”,还得“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


只有整个社会都容忍失败,从企业到资本竞相打着科创算盘,那么中国的科创才有可能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届时不单将诞生中国的乔布斯、马斯克,更将出现企业、个人创新的“蚂蚁雄兵”。


所谓创业创新、激发活力、百舸争流也就水到渠成了。



  • 其他文章:

福卡会员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